十九世紀中葉上海開埠后,“繁華甲于全國,一衣一服,莫不矜奇斗巧,日出新裁”之語,正是形容上海服飾在樣式和裁剪上引領(lǐng)全國風尚。上海制衣業(yè)因此十分繁榮,全市就有成衣鋪連同個體裁縫2000家,從業(yè)人員高達4萬余人。旗袍源于北方滿族的旗人之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xiàn),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后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當時的女學(xué)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上衣下裙的“文明女裝”裝扮成為當時的流行趨勢。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xiàn)的改良旗袍又在結(jié)構(gòu)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成為兼收并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準服裝。
傳統(tǒng)中式女裝制作精細講究,工序主要分為款式構(gòu)思、選用面料、量度尺寸、制版、裁剪、上漿、小燙、縫制、半成品試樣、制作花扣,釘扣和整燙。其中要求確定面料圖案紋飾的方位,不得隨意顛倒?p制對針跡密度、紗線走向、縫制規(guī)定、整燙等工藝都有具體要求。一件服裝制作完畢,外觀渾然天成,看不出一丁點針頭線腳,這只有手工精制才能達到,其中的縫制技法包括鑲、嵌、滾、宕、盤、釘、勾、繡等,最后再成衣整燙定型。
中式女裝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制作精美,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與民族特色,不僅在世界服裝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彩,同時又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態(tài)和文化征貌。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