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秤是秤的一種,是利用杠桿原理來稱重量的簡易衡器,由木制的帶有秤星的桿秤、金屬秤錘、提繩等組成。戥子則是一種專門用來稱金銀珠寶及貴重中藥材的微型桿秤。中國桿秤是中國封建社會以來至近現(xiàn)代最基本的衡器形態(tài),是近兩千年期間中國經(jīng)濟社會的最重要的稱量。
書院鎮(zhèn)路南村的桿秤老藝人潘仁官家制作桿秤卻已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早在上世紀民國初期,潘仁官的爺爺潘耀官就已開始拜師學藝,從此開始了潘家第一代制作桿秤的歷史,如今傳承到潘家第四代傳人——潘華弟的手里,并且延續(xù)至今。
傳統(tǒng)桿秤的手工制作工藝:
大號秤一般選擇楠木,中小號的秤多數(shù)使用進口紅木,木材經(jīng)陰干一年以上,據(jù)所要做桿秤的衡量要求,用鋸截成適當?shù)拈L度。先用正刨根據(jù)手工藝人的經(jīng)驗刨圓、達到合適的尺寸,再用反刨將毛刺處清理干凈,對桿秤進行初步的打光。將刨光的木桿放入石灰中浸泡半個月至一個月時間不等,放置太陽底下自然曬干,約三天時間。定“叨口”,安“叨子”,用事先備好的鐵鉤直接勾進“叨子”里,將秤懸提,“鐵鉤”上依次放置不同重量的砝碼,在桿秤上測定其距離,以兩腳規(guī)分割并仔細標出星花位置。鉆出每個小花點,在鉆洞中以細鋁絲嵌插而后割斷、錘實。使用砂皮順縱向?qū)U秤進一步打磨光滑;給剛做好的桿秤均勻地刷上一層機油,讓桿秤光潤、上面的刻度即“星花”更易辨識。最后,用幾股尼龍繩編的粗繩打結(jié)扣在“叨子”上端,用來秤物品時人們手提桿秤稱重。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