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熬制梨膏糖始于清朝咸豐五年(公元一八五五年),當時有一對姓朱的夫妻在上海老城隍廟前大殿旁開起了梨膏糖店,取名“朱品齋”。到清光緒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有一個商人在上海老城隍廟西首晴雪坊開設(shè)了一家梨膏糖店,店名為“永生堂”。清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零四年),又有人在上海城隍廟北豫園門口開設(shè)了一家叫“德甡堂”的梨膏糖店。它們都使用自己的牌子和商標,彼此競爭十分激烈。有的為了提高梨膏糖止咳功效,把川貝、桔梗、半夏等中草藥磨成粉熬進梨膏糖里,制成了止咳梨膏糖;有的把砂仁、丁香、佛手等中草藥磨成粉熬進梨膏糖里,制成了開胃梨膏糖。由于藥材上等,加工精細,價廉物美,生意興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民間藝人一曲“上海小熱昏”把梨膏糖唱紅整個上海攤,上海城隍廟梨膏糖名氣也越來越響,成了人們喜愛的食療俱佳的休閑食品。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這一傳統(tǒng)名特產(chǎn)的生產(chǎn)大力扶持。一九五六年,三家小鋪子合并成一家,正式定名為“上海梨膏糖食品廠”。
相傳,梨膏糖起源于唐朝,在上海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制作歷史,始于上海老城廂;上海老城隍廟梨膏糖的配方以藥食同源為根基,取百草之精髓,是純白砂糖(不含飴糖、香精、色素)與梨膏、苦杏仁、川貝母、枇杷葉、紫菀、前胡、制半夏、款冬花等十四種中藥熬制而成。
如今,上海老城隍廟梨膏糖在上海家喻戶曉,是上海著名的傳統(tǒng)土特產(chǎn),其歷史悠久、經(jīng)久不衰,深受全國消費者的喜愛,特別受到那些懷有深厚老上海情結(jié)的海內(nèi)外華人的喜愛,他們總要帶些產(chǎn)品與他們的親人共同享受這一份快樂的情趣。
2021年5月24日,上海市黃浦區(qū)申報的梨膏糖制作技藝(上海梨膏糖制作技藝)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遺產(chǎn)編號Ⅷ-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