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婚俗,淮安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歷史沿革及分布情況
金湖地區(qū)的漁民婚俗,相傳起源于太平天國。當時高寶湖上有一個姓陳的土匪頭子,他投靠官兵,打起水師旗號,自稱“陳小老子”,到處- 擄掠,無惡不作。
每年二月初二,都是漁家婚嫁的好日子,陳小老子經(jīng)常出動搶人劫財。太平軍準備利用這個機會消滅土匪,便暗地里告訴漁民,叫他們提前在早晨將新娘迎娶回家。新娘到家,小倆口便對著太陽拜天地,結為夫婦。
二月初二的一天,一家娶親,陳小老子果然帶著一幫匪兵,出來搶親。誰知船上全是太平軍,將陳小老子砍落水中,全殲匪兵。自此,漁民結婚就將婚禮從晚上提前到早晨舉行,而且還保留了新娘打傘的習俗。認為這樣才能平安無事,大吉大利。
基本內容
金湖地區(qū)的漁家婚俗基本流程與傳統(tǒng)路上婚禮大致相同,僅在幾處細節(jié)上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有以下內容:
說合:即說媒”。男女婚姻須由媒人介紹,介紹人一般是親友或熟人。當?shù)仫L俗講究媒人要十八次臉朝南。也就是說,男女雙方必須多次請媒人吃飯,事成后還有謝禮。
合婚:媒人取得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后,雙方父母要先請算命先生合婚,就是看男女生辰八字能否相配,有無沖克妨礙,如果可配方能做親,F(xiàn)代人仍有少數(shù)人沿襲這一傳統(tǒng)。
看門戶:即相親。就是女方到男方家去訪問,有暗訪和明訪兩種。暗訪的目的是了解男方人品和家庭情況,一般不讓男方知道;明訪則由媒人帶著男女雙方會面,男方必須熱情接待,還要給見面禮。
下小禮:即俗稱的訂婚。男方到女方家送禮,同時舉行儀式。訂婚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程序。
看日子:即擇日。男女到了結婚年齡,由媒人通話,同時雙方請人選定良辰吉日準備舉辦婚禮。因為女孩要從娘家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去,必須選擇一個最佳結合點,這是擇日的初衷。
下禮:即“送彩禮”。從前是六樣六對。六樣是:一副銀鐲、一副耳環(huán),加上戒指和簪子;六對指的是六件衣料。隨著時代不同,女方所要的彩禮各不相同。但本地風俗,所有彩禮都要隨女兒帶到婆家去,娘家是不許留存的。
暖房:結婚的頭一天晚上男家要宴請主要親友,并舉行儀式為新人鋪床。從前鋪床先要“偷草”,說偷其實不是偷,而是敲鑼打鼓到福壽人家討要稻草為新人鋪床。還要請全福(父母健在、子女雙全)的婦人,一邊鋪床一邊說喜話,同時往床上撒糖果、花生、棗子,意為甜甜蜜蜜、早生貴子。還要請“童男”壓床。
娶親:即舉辦婚禮。這是所有地方婚俗的重點。而金湖地區(qū)漁家迎親的時間十分講究,“寅時不露光,卯時出太陽”。當天半夜時分,男家接新娘的船要裝扮一新,船頭掛上大紅囍字,船上用嶄新的漁網(wǎng)搭起頂棚,裝飾彩綢花絮,打起燈籠火把,一路鼓樂齊鳴,天不亮時到達女家。將新娘接上船后,新郎新娘要撐起花傘遮擋面貌。到男家后太陽初升,光芒萬丈,興旺吉祥。伴娘攙扶新娘登上新郎的船,迎著一輪紅日舉行跨火盆、拜天地、拜祖先等儀式。大戶人家,接、送新娘子的船上,敲鑼打鼓,吹吹打打,還有少男少女唱歌跳舞。新婚當天,住預先在岸上搭的草棚里,幾天之后才能上船,F(xiàn)在這個習俗基本不再延用。
分朝:婚后次日,娘家的主要親戚到男方來會親。因為是新親上門,男家一定要隆重接待。娘家來人必須成雙,婆家要有相應的親戚相陪。親家雙方親戚相互認識,相互溝通,增加感情。
回門:三天后小夫妻回娘家。這天新姑爺是貴客,必須坐上席。一個月內要連回三趟娘家,每次要在日落之前回到婆家。只有滿月后才能隨意,也可以多住幾天。每年農(nóng)歷的二月初二,娘家要接女兒回家過一段日子。婚后三年內,新娘過年過節(jié)不應在娘家過,一定要在夫家。
金湖地區(qū)漁家婚俗中所體現(xiàn)的民俗風情,與自然環(huán)境、生存條件和生活習性緊密相關。漁民整天生活在水上,對太陽、水、火是無限崇拜的。通過漁家婚俗這一現(xiàn)象,對于研究人類原始信仰具有重要作用。
漁家婚俗體現(xiàn)了漁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人文精神,體現(xiàn)了漁民們獨特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追求。表達了他們對于大自然的崇敬、依存和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