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婚俗主要流傳在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東界德江、沿河,南鄰鳳崗,西交正安、道真,北隅重慶彭水,全縣面積2777平方公里,人口約45萬人,其中仡佬族人口18.5萬人,占總?cè)丝诘?3%,苗族人口15.1萬人,占總?cè)丝诘?5%?h境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洪渡河是務川仡佬族的母親河,孕育了仡佬族千百年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
務川古為蠻夷之地,春秋戰(zhàn)國先屬巴,后屬楚,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蜇僚奉詔置務川縣,據(jù)唐《元和志》載,務川“因川為名”。唐初田克昌以其地卜筑思州,思州遂為田氏守地。后招慰使冉安昌以務川當牂牁、夜郎要路,請置郡以撫之,乃置寧夷郡,務川屬之;1986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設立“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的婚姻在早期是比較自由的,男女青年在日常交往、生產(chǎn)勞動中,對歌、談情說愛,就以大樹或大石為媒,締結(jié)婚姻。明嘉靖《思南府志》中有記載:“思南之地漸被華風。”“漢民尚樸,婚娶禮儀服食體制與中州多同!薄耙、佬漸被德化,俗效中華。”,中原漢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三媒六證”的婚姻禮教迅速改變了仡佬族自由、浪漫的婚姻風俗。至清代,仡佬族的婚嫁禮俗已發(fā)展成為一項系統(tǒng)、規(guī)范的禮制活動。清代務川人申伯符編撰的《南園紀事》中即有詳細記載:“婚禮。不侈聘幣,初,通媒投紅柬不書名,以口授意,謂之頭媒。女家首肯,媒乃自具名柬以投,謂之二媒,約成矣。媒請女家攄,請女親族等,名謂之書單,持與男家分書紅柬,定其稱呼,諏吉具柬,偕香燭、喜炮、首飾、布匹、茶、鹽、酒、脯下聘。聘之日,女父香奠帛、行告祖禮,招親族鄰里設席陪媒,謂之插香。兩姓世為婚姻者,曰老親。初聯(lián)曰生親。生親儀文畢備,然皆稱其有無。老親,諸事從略者有之。將婚矣,預遣媒謂女庚配男諏吉迎娶。娶有日,先期過禮,備釵釧衣裙請女冠笄。城中女家于未嫁前一日,押送奩妝到婿家陳設,為女掛帳而歸。鄉(xiāng)村道里遼遠者,則隨彩輿以往,女辭祖登彩輿,鼓吹旗幟,以次排列于道。女之伯叔兄弟與偕,謂之送親。彩輿回,婿盛服門扶女,初就家龕前行奠雁禮,隨導女于房,行合巹禮。用儐相皆以親串之,齊眉多福者主之。詰朝廟見后,拜親長于堂,謂之拜客。三日后新婦下廚,擇日宴客,而禮成矣。親迎多未舉行。其有童養(yǎng)于男家者,未成禮前,謂之閑房,省插香過禮諸儀節(jié),婚日禮從同!卑l(fā)展至今,仡佬族的婚俗雖然在清代的禮制程序上有所減少,但在整個婚嫁過程中,仍然大體保留了這種傳統(tǒng)的婚嫁習俗,仡佬人家也仍然十分講究這種傳統(tǒng)的規(guī)范的婚俗禮制。
仡佬族的婚嫁習俗是一項程序繁雜、禮制規(guī)范的民間禮儀活動,男方的程序為:提親,交禮,發(fā)茶,裝香,開庚,報期,迎娶。女方相應為:放話,盤媒,備嫁,哭嫁,發(fā)親。提親,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說媒,叫做“討口風”。女方則“放話”,回應男方提親事。交禮,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正式說媒。女方則請來家族尊親,“盤媒”。主要盤問男方家境家風,考察媒人德行。這個過程中,開不開親要得到男女兩家同宗三代的同意。故曰“六證”。發(fā)茶(又叫“拿人情”,即聘禮),一般有:初媒(俗稱頭道人情),給女方家父母送葷人情,叫吃頭道茶;二道媒(俗稱二道人情),除給女方家父母送葷人情外,還要給伯爺、叔子送0 情,叫吃二道茶;三道媒(俗稱三道茶),三道茶送禮的具體范圍、人情大小男方必須請媒人到女方家問清楚。女家根據(jù)自己的親戚關(guān)系,向男方“派人情”,一般送葷人情的范圍擴大到外公、外婆、舅舅、姑姑等三代直系親戚,其它親戚則送0 情。發(fā)茶一般在端陽、重陽、中秋、臘月、春節(jié)等節(jié)慶日子。三道茶實際上是告知親戚女兒要出嫁的消息,親戚根據(jù)人情大小、親疏關(guān)系準備“打發(fā)”,主人家也開始置辦女兒的嫁妝。三媒成矣。裝香,又叫“插香”。男方家備辦五色布料、葷0 情、糖果糕點、酥食麻餅、“香香”(即花生、葵花、核桃、板栗等)以及大小龍鳳燭各一對,還要香紙、鞭炮、袱包若干。袱包上寫女方家的祖先名諱,焚化者男方則自稱為“婿、孫婿”。所有東西用茶盆裝好,由媒人帶領送往女方家,擺在堂屋神龕下,并舉行祭拜儀式:點香、燃燭、焚化錢紙袱包、鳴放鞭炮!把b香”,有訂婚的意思。裝香后,婚約就不能更改。開庚,男方托媒去女方家索討生辰八字。報期,禮請八字先生依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擇定婚期,俗稱“看期辰”。然后帶上八字先生書寫的“報期書”,備禮到女方家協(xié)商確定婚期。俗話說“看就期辰定就年月”,婚期確定后,雙方開始準備婚禮。女方:姑娘在出嫁前,有斷食的風俗,少則三天,多則七、八天。要苦練哭嫁歌,仡佬人把哭嫁叫“哭姊妹”,是因為姑娘哭嫁時,陪伴她的都是平時要好的姊妹,這些姑娘在喜期到來的前幾天就廝守在一起,早晚形影不離,她們一呼一應以歌代哭,互訴衷腸,相敘離情別緒,故稱“哭姊妹”。男方接親隊伍到女家附近后,要首先由媒人和“押禮先生”(即司禮)向女方家報信,遞“投書”,然后接親隊伍才能進入女方家。女方派一人(與女方同姓)在大門外迎接新郎和“押禮先生”,三人共同向“香火”作揖后,導引進入堂屋。對完禮后,司禮擺出男方的禮品(禮品上都要放一“書子”,如紅雞蛋里放“團書”,禮品正中放“仁、義、禮、智、信”書,還有“請書”,“正啟書”等),然后由女方選一福氣好的男子用男方特制的“發(fā)燭”點燃龍鳳燭,舉行“過禮”儀式:先拜天,面向“香火”下跪,敬酒三杯,磕頭三個,然后面向大門下跪敬酒三杯,磕頭三個。后拜地,儀式同上。這時司禮拿出“報書”一封,交與女家,女家派一人持“報書”立于大門檻上報喊女家親戚:“堂前有請,領書領酒”,次序依次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舅舅、姑姑等,被喊到者到堂屋接受新姑爺?shù)墓虬莺途淳,這一套禮儀被稱為“傳書過禮”。姑娘這時出來哭媒人、哭新郎。席間,司禮還要分別送出“飯書”、“菜書”、“酒書”、“茶書”,以表示對飯廚、菜廚等人的感謝。飯畢,開始“發(fā)親”,“發(fā)親”的時辰也是預先請八字先生算過的。吉時發(fā)親,首先焚燒女方祖先袱包,然后牽出姑娘,在香火前哭拜祖先,數(shù)次哭拜后,出門登轎。登轎時要從轎前放有銅錢的篩子上踩過。女方同姓兄弟把轎子抬到房屋背僻處,然后交與男方轎夫。新郎再次到堂屋,拜別岳父母等親人,并接受岳父母“掛紅”!皰旒t”,又叫“拴紅”,即在新郎的肩上斜掛一幅紅布或紅床單,男親掛右肩,女親掛左肩。女家要以“送親客”陪送姑娘到男方家。姑娘的嫁妝中,兩口大紅箱子是必不可少。箱子里裝有一袋米和兩個碗,這是父母送給女兒的“衣飯碗”,是父母給女兒的最好的嫁妝,是女兒今后生活富足的母本。男方:男方預先要準備龍鳳燭一對,發(fā)燭一對以及喊“夫子”、轎夫。
迎娶到家后,新郎首先進堂屋跪拜父母,然后取下“紅”掛在大門上。男方這時選派一位齊眉多福的婦女為新娘鋪設床被。鋪好床后,鳴鞭炮迎花轎,舉行“回車馬”的儀式:桌案上備豬腦殼一個、燭一對插于豬鼻內(nèi)、香三柱、酒三杯、長錢若干,雄雞一只。并抬著轎子轉(zhuǎn)三圈。最后抬轎進堂屋,鋪床婦女牽出新娘(新娘仍然要從轎前放有銅錢的篩子里踩過),帶入新房。再次鳴鞭炮迎接“送親客”到堂屋,并以茶席、酒席、飯席招待。用完飯后,新娘及男方父母依次為“送親客”中與新娘最親的人“掛紅”,然后由新郎親自燃放鞭炮相送(“送親客”不管路程多遠都不能在新郎家過夜)。送走“送親客”后,接著舉行“見拜”的儀式:鋪床婦女牽出新娘,與新郎一同拜天地,拜父母,接受父母的祝福、封贈。拜過父母,新娘馬上跑回新房。新郎則還要跪拜舅舅、姑姑等其它親戚。新婚次日,為“復言”,一些錯過“正酒”的親朋好友在這一天還可以補“人情”。新娘則在早晨與新郎一同把自己親手做的布鞋跪送給父母和其它親人,并改口為“媽”、“爹”等稱呼。新婚再次日,為“復二言”。新媳婦要用從娘家?guī)淼拿诪槿胰酥箫垼@一頓飯叫“孝和飯”,也叫“團圓飯”。新婚第四天,新婚夫婦要備禮回家,俗稱“回拜”或“回門”。新姑爺?shù)皆兰液螅冗M堂屋,放下禮品,然后出來鳴放鞭炮。放的鞭炮越多,岳家越覺臉上有光!盎匕荨辈荒茉谀锛易∷,必須趕回。至此,一場婚事全部結(jié)束。
仡佬族的婚嫁習俗根植于仡佬族的整個社區(qū),是每一個仡佬族人生活中都要經(jīng)歷的重要的禮儀活動,婚嫁習俗從“提親”到“嫁娶”,程序繁多,禮儀完備,具有嚴格的禮制規(guī)范性。同時,講究嚴格的禁忌性,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忌諱的內(nèi)容,尤其是梳頭、鋪床、發(fā)燭等環(huán)節(jié),半點出錯不得。仡佬族的婚嫁習俗從清代以來,傳承至今,基本內(nèi)容仍然未變,仍然保留著“三媒六證”、“裝香訂親”的古代禮儀,是仡佬族歷史文化的遺留和表現(xiàn)形式,是仡佬族民俗、心理、禮儀、道德的具體體現(xiàn),寓含著仡佬人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寄托著仡佬人美好的期盼,較完整地保留了仡佬族的歷史文化。
仡佬族婚俗一度在整個務川乃至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區(qū)盛行,為大多數(shù)仡佬人所掌握。但是,近年來,伴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進程,與城市化、工業(yè)化一同興盛的各類流行文化強烈沖擊仡佬族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和婚嫁習俗,加速了其嬗變。同時,在仡佬族婚俗中有著重要作用的押禮先生,他們掌握著一整套繁雜的禮儀程序,但是,由于現(xiàn)代社會文化和經(jīng)濟的沖擊,學習這種禮儀規(guī)范、充當押禮先生這個角色的青年越來越少。加之仡佬族婚俗繁文縟節(jié),禮儀要求嚴格,與現(xiàn)代簡捷、快節(jié)奏的生活不相適應,農(nóng)村婚嫁習俗也趨于簡化,從而使仡佬族婚俗的傳承出現(xiàn)了斷層,仡佬族婚俗面臨著逐漸向簡單化發(fā)展的趨勢,傳統(tǒng)的禮制面臨瀕危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