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五花云,淮安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舞蹈類項目。
歷史淵源
踩五花云是金湖香火戲“香火童子”在做大會(一種祭祀活動)期間表演的一種舞蹈。據(jù)考,是從宋代的“五花爨(cuàn)弄”發(fā)展而來。爨,是古烏蠻、白蠻中的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晉南北朝時由云南東部地區(qū)的統(tǒng)治集團爨氏大姓演變而成。魏晉南北朝至唐初的西爨民族歌舞,除銅鼓樂、葫蘆笙舞和器械舞外,最突出的便是踏歌。宋徽宗(1100年—1125年)時,“爨國”后裔由大理國王段正嚴派遣入宮。而爨人“以樂人、幻戲,名‘五花爨弄’博得徽宗愛之,以供歡宴”。從清人陳其年、王思訓的文字中可知:“有幻師爨弄,善舞能撣”,“撣國進幻人其術(shù),傳至宋時尤盛,徽宗名之‘五花爨弄’”。元明時期,爨,往往作為名詞出現(xiàn),與足部動作有關(guān),例如:“戾家行院學蹈爨”(《宦門子弟錯立身》),“踏金頂蓮花爨”(馬致遠〔南呂一枝花〕《詠 行樂》)等,都說明了爨與舞步的關(guān)聯(lián)。爨弄最重要的一個屬性,是以歌伴舞!案吒杼ぬご,爨弄的隨時諢”(湯顯祖《邯鄲夢·仙園》)和“能歌時曲能蹅(踩踏)爨”(《雍熙樂府》)都可為證。這種兼說兼唱兼舞的形式,流傳到金湖地區(qū),對金湖香火戲的表現(xiàn)形式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香火童子的表演吸收了“五花爨弄”的形式,演變?yōu)閮扇藢μ,另有三人在一旁用鼓、鑼、缽伴奏并伴唱,表演者一般皆為男性。因香火童子的動作皆需在一張長6尺、寬4尺的織有五花云錦圖案的席子上舞蹈而得名踩五花云。
基本內(nèi)容及生存現(xiàn)狀
踩五花云的舞蹈場地一般在農(nóng)家堂屋內(nèi),對門置一供桌,桌上置香爐等祭祀物品。如在船家做會,則船頭就是表演的場地。
踩五花云舞沒有具體情節(jié),除開頭與結(jié)尾處有表現(xiàn)“敬神”、“送神”,祈祥納福之意的動作外,其余大多為模擬生活的動作和民間游戲動作。全舞共十五套動作:(1)指日高升;(2)玉女穿梭;(3)秦王三跳澗;(4)童子拜觀音;(5)剪子絞股股絞剪;(6)里八字對外八字;(7)里四門對外四門;(8)里勾連搭外勾連;(9)蛤蟆跳金欄;(10)打巴掌;(11)挖鍬;(12)云中龍、霧中龍;(13)里旋風、外旋風;(14)順風打吉;(15)國泰民安。每套動作前都先做一次“拉架子”動作(兩人站在斜角相對的位置,吸氣單腿提膝勾腳、雙手向側(cè)后上方一拉后隨即立起,緊跟著人又掄臂翻身磋步,然后兩人交換位置,跟著再來一遍,位置復原),然后15套動作依次連貫進行。在第十五套動作“國泰民安”時收住,結(jié)束整個舞蹈。整支舞蹈的表演時間約為20分鐘!袄茏印笔俏璧钢斜容^重要的部分,克服了表演場地狹小的不足,不僅被用作連接、調(diào)速的動作,還較好地渲染了舞蹈氣氛,表現(xiàn)出人在云霧里的感覺,整套舞蹈動作柔穩(wěn)、流暢,氣氛熱烈時可重復2—3次。
踩五花云舞蹈節(jié)奏鮮明,動作流暢,是江淮地區(qū)的香火戲(僮子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遺產(chǎn),具有原始活態(tài)文化特征和濃厚的歷史文化意蘊。但隨著社會發(fā)展,香火戲的逐漸消亡,踩五花云舞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亟須得到搶救和保護。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