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花轎婚俗,徐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徐州地區(qū)是漢文化的發(fā)源地,“親迎圖”在漢畫像石中已經有形象的描繪。由于儒家思想影響,徐州對婚禮十分重視,形成三書六禮的習俗,徐州自宋代起,汴京出現(xiàn)花轎迎新娘的親迎之俗,徐州鄰近中原,所以花轎婚俗興起。明清之際,徐州運河暢通,經濟興盛,花轎婚俗得以延續(xù)。清中期到民初,徐州城內有轎行多處,如馬家、張家、孫家、田家等,各以城墻、道路為界,各攬一方。豐縣、沛縣屬于帝王之鄉(xiāng)也是如此,邳州睢寧地區(qū)還留存著午后婚嫁的習俗,這些都成為徐州花轎婚俗的地方淵源。徐州花轎婚俗解放后,一度消失。改革開放后,慢慢得到恢復。在花轎式樣上,徐州花轎婚俗所用花轎體現(xiàn)徐州地方特色;ㄞI有4人抬花轎;古亭8人抬花轎;16人抬花轎;24人抬宮廷花轎。在迎親習俗上,新郎騎馬披紅帶花,用火紅的花轎接女方新人,儀式主要有照轎。親友向花轎里撒喜果,如棗、花生、桂圓等;過轎。有的是頭天過轎,現(xiàn)在多是當天迎娶;新郎迎親。高頭大馬;旗鑼傘扇。開道旗鑼、喇叭等位于迎親隊伍之中,花轎之前;執(zhí)事。配有執(zhí)事、行豎、吹鼓手、堂官、宗人府的禮儀官等陣容親迎;上轎。新人上轎,要穿大紅棉襖,蒙蒙頭紅,餓嫁,哭嫁。由娘家兄弟扶、架或抱上轎子。后封轎;啟程。在鑼鼓、嗩吶、舞獅的伴隨下,花轎開始啟程。新娘兄弟要送轎子;下轎。要有夫家親人攙扶,“要得發(fā),大姑拉”,“要得有,小姑扭”。要邁火盆、跨馬鞍和射箭等;傳接袋,新娘下轎要走在口袋上,表示“傳宗接代”。夫妻拜堂,俗稱拜天地。古時,不僅要拜天地,更要拜雙親、拜君王、拜老師。據《世說新語》記載,拜堂風俗始于晉代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