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號子,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音樂類項目。
基本內容
勞動號子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為減輕疲勞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與生產勞動密切結合的傳統(tǒng)音樂形式,多由一人領唱,眾人應和。盱眙地區(qū)的勞動號子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三國時期。
盱眙“勞動號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領、合”式,即一人領,眾人合,或者眾人領,眾人合。勞動號子的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但一領眾和是最常見、最典型的歌唱方式。領唱者往往就是集體勞動的指揮者。領唱部分常常是唱詞的主要陳述部分,其音樂比較靈活、自由,曲調和唱詞常有即興變化,旋律常上揚,或比較高亢嘹亮,有呼喚、號召的特點;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襯詞或重復領唱中的片段唱詞,音樂較固定,變化少,節(jié)奏感強,常使用同一節(jié)奏重復進行。
盱眙勞動號子主要有放牛號子、打夯號子、栽秧號子、架包號子、拉綢號子、挑擔號子、耕田號子、打硪號子、扯蓬號子、出倉號子、絞關號子、拉纖號子、撐篙號子、搖櫓號子、打場號子等二十余種。如打夯號子:
領:打起那個夯來夯夯夯,
和:哎嗨唷嗬嗨。
領:夯起那個地基蓋新房,
和:嗨扎啦的咳呀嗨,吆上的個嗨呀嗨
(以下和唱略)
領:先蓋的個南樓唷遮呀北斗,后蓋的個北樓唷遮呀太陽。
前后的個大樓唷來呀蓋上,再蓋的個東西唷二呀穿堂。
東西的個穿堂唷來呀蓋上,再蓋的個左右唷兩呀倉房。
東倉的個房來唷西呀倉房,倉倉的個糧滿唷頂呀屋樑。
東倉房來堆大米,西倉房里盛雜糧。
天井庭院拾掇好,四邊周圍更堂皇。
東南蓋起停車庫,西北又造牛馬房。
東北蓋起棋琴室,西南造起讀書房。
家東筑條大馬路,家西挖個飲馬汪。
門前左右豬羊圈,路旁緊接五谷場。
大車拉、小車裝,那年不打萬擔糧。
門口栽上千行柳,家后栽上萬棵桑。
千行柳樹拴牛馬,萬棵桑上落鳳凰。
鳳凰不落無寶地,桑樹下面有寶藏。
千人路過千人夸,個個全夸富豪家。
門前車馬連成排,河里綠水魚打花。
鵝鴨成群來戲水,栽個猛子撈魚蝦。
青蛙跳上又跳下,咕呱咕呱咕咕呱。
門前小狗汪汪叫,咬人衣襟往家拉。
進家先把香茶上,然后再把香煙拿。
夯到此時暫休息,歇歇喘喘把話拉。
盱眙的勞動號子特色鮮明,悅耳動聽,隨意性強,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