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城漁鼓,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舞蹈類項目。
歷史淵源
“盱城漁鼓”,又名端鼓,根據(jù)盱眙縣盱城鎮(zhèn)漁民村老藝人宋德書和賈國平的口述,盱城漁鼓在盛唐時期即已出現(xiàn)。相傳唐太宗在夢游地府時許下了四個愿:一是劉金敬瓜,二是唐僧取經,三是穆良貞救母,四是舉辦水陸大會以超度亡靈。在舉辦水陸大會時,就有漁鼓的表演。當然,這只是民間的藝術創(chuàng)造。實際上漁鼓是在“端鼓腔”(又名“端鼓舞”)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岸斯奈琛痹从跐M族人的“跳神”風俗,后來傳到魯南地區(qū)形成一種職業(yè),從事這種職業(yè)的人被稱為“神漢”。清末,山東一些神漢來到洪澤湖漁民中從事迷信活動,被漁民稱為“水上童子”。他們一邊手上敲著魚皮或羊皮鼓,一邊跳神,嘴里唱著“嚷神咒”、“念佛記”等曲調,為漁民驅邪還愿,祭祀河神,以祈求行船平安、保佑豐收。后來,洪澤湖地區(qū)的民間藝人將“端鼓舞”的舞蹈動作改編為模擬漁民生產勞動和慶祝豐收、祈求吉祥的動作,演員也由2~3人在船頭表演發(fā)展到多人,演出場地亦由船上發(fā)展到陸地或舞臺表演。
內容及特點
盱城漁鼓舞的道具漁鼓,形似葵扇,以40公分直徑的鐵環(huán)繃上羊皮或魚皮,鼓柄17公分左右,在鼓柄尾端套上鐵環(huán),環(huán)中再套三只小鐵環(huán),再于三小鐵環(huán)中各套上三只更小的鐵環(huán)。鼓槌,由竹制成,棒尾系上穗子。表演時,人們將剪刻出來的- 圖騰和帶有魚、蝦、稻子、麥穗等各式圖案的剪紙作品,貼掛在船頭前艙的高處,或擺放在河岸邊上。漁民推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年長者,頭戴繪有“唐僧取經”、“大王運糧”等圖案的頭飾站于最高處演唱,余人左手搖鼓,環(huán)聲鐺鐺;右手擊鼓,鼓聲鏘鏘,連敲連舞,并不時做出跌、打、滾、爬等各樣動作。一般是一個故事接一個故事演唱,藝人不化妝,不著戲裝,時間為三五天不等,場面宏大,氣氛熱烈。代表性作品有《祭祀舞》、《哪咤鬧!贰ⅰ稄埨尚荻∠恪返。
盱城漁鼓是洪澤湖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漁文化、水文化孕育的一朵藝術奇葩,對于洪澤湖文化的研究與傳承具有較高參考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