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碼頭號子是流傳于上海市的漢族民歌,碼頭林立的黃浦江畔傳唱的勞動者之歌。碼頭號子承載了勞動者頑強的生命力,也見證了上海港碼頭的歷史變遷。上海港碼頭號子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唐宋時期,上海地區(qū)的主要港口在吳淞江入?诘那帻堟(zhèn)(今上海市青浦縣東北),后因吳淞江河道淤淺,港口作業(yè)逐漸從青龍鎮(zhèn)轉移到上海浦。1843年11月,上海被辟為“通商”口岸。1853年,中國對外貿易的重心從廣州轉移到上海,1870年后成為中國航運中心。1931年,進出口噸位居世界第7位,成為遠東航運中心。
隨著舊上海“遠東航運中心”地位的確立和工業(yè)城市的發(fā)展,那些從五湖四海來的包括大件、特大件、笨重和超重的貨物,全部壓在了碼頭工人的肩上,碼頭工人在勞動中迸發(fā)出來的號子,是經百年流傳下來的一種勞動的歌聲,它是工人們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身體受壓迫時的吶喊。它見證了中國的歷史變革,唱出了勞動人民的辛酸。
上海港碼頭號子我國號子有其獨特性和唯一性。碼頭號子因不同的搬運物件和搬運環(huán)境,有很多種類型;所唱的號子也由于各地方方言語音的不同,形成了獨特的帶有各地特色和各派風格的碼頭號子。其中,以“蘇北號子”和“湖北號子”最具代表性也最為普及。傳承方式是一種自然傳接的“勞動傳承”。
號子指揮大家統(tǒng)一步伐、協(xié)調動作,是一種藝術化的勞動指揮號令。它的節(jié)奏與勞動節(jié)奏完全契合,是所有民歌中與生產勞動實踐關系最緊密的。唱者都是男性,“領”“和”結合,音區(qū)寬廣、嘹亮,多高音區(qū),盡顯陽剛之美。隨著現(xiàn)代化工業(yè)文明的進程、港灣生產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繁重的體力勞動已逐漸被機器所替代,當年肩扛手拉的上海老碼頭都已年逾古稀,工人們搬運貨物時所唱的號子,也隨之漸漸地跟隨著勞動消失了。為此,該項目亟需搶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