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舞蹈《賣鹽茶》又名《挑鹽篰》、《賣鹽婆》、后又演變成《挑花籃》、《花籃舞》,后人有把花籃改成宮燈,又演變成《花燈舞》。
民間舞蹈《賣鹽茶》,誕生于元代至順帝(1332——1333年)時,下沙鹽場西鶴坡塘撥賜莊一帶。那時候南匯還是一片鹽場,鹽民們煮海熬波,受盡官府、鹽霸的欺壓,為生活所迫,便冒險販賣“私鹽”。日后,為了掩蓋鹽捕的耳目,他們在鹽篰下面裝鹽,上面用茶葉遮蓋,打扮成賣茶葉的小販串門兜售,后又改用杭州籃賣鹽,喬裝走親戚暗地里販私鹽。在歷代的志書上,屢有《鹽婦苦》、《鹽夫嘆》的詩文、歌謠記載。
《賣鹽茶》孕育于古鹽場,一般出沒于民間廟會,傳統(tǒng)節(jié)日,風行于南匯和浦東各地,亦以下沙、新場特別盛行。時有“下沙廟會新場戲”,必有賣鹽茶參與廟會行街活動。較有代表的賣鹽茶表演隊有1925年祝橋鎮(zhèn)的朱引根為首的一支,解放后,又傳授給衛(wèi)龍娟、朱林寶等人表演;新場鎮(zhèn)從六十年代到2006年又涌現(xiàn)了許多隊伍,解放初由鄉(xiāng)村表演隊,后有大中華橡膠廠表演隊,廿一廠表演隊,商標廠表演隊,文化站表演隊,文化中心表演隊等等;出現(xiàn)在各屆藝術(shù)節(jié)中還有三墩鄉(xiāng)、橫沔鄉(xiāng)等表演隊。2006年3月,新場古鎮(zhèn)桃花景點表演上,有新場鎮(zhèn)文化中心根據(jù)下沙族撥賜莊鹽民圍著百花公主跳起了鹽篰舞的故事情節(jié),專門編創(chuàng)了《賣鹽茶》歌舞劇。
《賣鹽茶》的表演形式一般分戲劇性和不帶戲劇性兩種:解放前常為男扮女裝,帶有戲劇性的舞步表演,前面有鹽商、鹽婆、帳房先生,中間一群挑著杭州籃的“賣鹽女”,頭帶方布巾、臉戴墨鏡、身穿布襟衣、腰系折褶裙,扭折“十字步”、“波浪步”一路唱著[楊柳青]調(diào),一路上舞步前進,后面跟著鹽捕(后改鹽警)等角色,頗為詼諧;解放后改成了一群女子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變換著隊形作精彩表演,鹽擔的竹籃也改成了精致的花籃、八角籃、荷花籃等等……肩上的扁擔,也換成了各色綢帶代之,音樂配以[喜洋洋],充滿著喜慶的氣氛。
《賣鹽茶》源出鹽場,為鹽民生活的寫照,從它的演變過程來看,它反映了頗具海洋南匯特色的文化價值。保護民間舞蹈《賣鹽茶》,對研究上海浦東發(fā)展史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然而,受前段時間外來文化的沖擊,《賣鹽茶》已處于頻危淡漠狀況。為此,必須搶救弘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