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長安城,常憶羊羹名”,這是古人對長安(今西安)美食的留戀,如今有“不品嘗牛羊肉泡饃就不算到西安”之喻,這是今人對長安美食的贊揚(yáng)!叭f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是對陜西人的生動寫照。
關(guān)于牛羊肉泡饃的來歷,有多個版本,說法不一。本文選其中兩種說法:一說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大食”軍隊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亂”。在唐王朝天子的恩準(zhǔn)下,部分“大食”士兵被獲準(zhǔn)駐兵長安!按笫场北熊姶蛘虝r常攜帶一種叫“饦爾木”的類似“馕”的食品,行軍打仗曠日持久,士兵攜帶的“饦爾木”常變干變硬難以下咽,他們就用羊肉湯泡著吃,這就是“泡饃”的雛形。隨著“大食”兵和當(dāng)?shù)厝说慕煌丈,“饦爾木”的制作方法也從軍營傳播到市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饦饦饃”。一千多年來,經(jīng)過西安坊上穆斯林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泡饃”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進(jìn)和提高,成為一道上至達(dá)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都喜食不厭的絕佳美食。
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趙匡胤未得志時,生活貧困,流落長安(今西安市)街頭。一天,身上只剩下兩塊干饃,因干硬無法下咽。恰好,路邊有一羊肉鋪正在煮羊肉,他便去懇求給一碗羊肉湯,以便把饃泡軟再吃。店主見其可憐,讓他把饃掰碎,澆給了一勺滾燙的羊肉湯泡了泡。趙匡胤接過泡好的饃,大口吃了起來,吃得他全身發(fā)熱,頭上冒汗,饑寒全消。十年后,也就是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成為北宋的開國皇帝,史稱宋太祖。一次出巡長安,路經(jīng)當(dāng)年那家羊肉鋪,香氣四溢,不禁想起十年前吃羊肉湯泡饃的情形,便令停車,命店主做一碗羊肉湯泡饃。店主一下慌了手腳,店內(nèi)不賣饃,用什么泡呢忙叫妻子趕快烙幾個餅。待餅烙好,店主一看是死(未發(fā)酵)面的,又不太熟,擔(dān)心皇帝吃了生病,便只好把饃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又煮了煮,放上幾大片羊肉,精心配好調(diào)料,然后端給皇上。趙匡胤吃后大加贊賞,便命隨從賜銀百兩。此事不脛而走,傳遍長安。于是來店吃羊肉湯泡饃的人越來越多,之后就形成長安的獨(dú)特風(fēng)味小吃。北宋大文學(xué)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惟羊羹”的贊美詩句。
牛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shù)要求很嚴(yán),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這牛羊肉是精選的,肉和骨頭要分開。煮時先煮骨頭,將骨頭置清水鍋里大火燉煮,兩個小時后起浮沫,撇凈后,先放舊調(diào)料袋提味,然后再下肉塊燉煮,最后換上新的調(diào)料袋加味。以肉板壓實加蓋,武火燒溢,嘭嘭作響。再后,文火燉一宿。一覺醒來,滿屋醇香,起床看湯鮮味濃,其色如奶,料香撲鼻;而肉則瘦肉綿軟,肥肉不膩,不帶一點(diǎn)膻腥。牛羊肉泡用的饃則是特制的,十分之九面粉,十分之一酵面。摻和、攪勻、揉到。做饃胚二兩一個邊起棱,下鏊烘烤。
說是牛羊肉泡饃,其實是煮饃。煮饃有相當(dāng)?shù)募夹g(shù),火候不好不行,湯與饃的比例不恰當(dāng)不行。泡饃以烹調(diào)方法分為干泡(無湯)、口湯(食后余一口湯)、水圍城(湯較多)和單走兒(吃饃喝湯)四種。且以饃定湯,以湯調(diào)料,武火急煮,適時裝碗。那口湯,吃到底,碗里只有一口湯。干泡,碗內(nèi)無湯。水圍城,碗內(nèi)周圍是湯,中間是饃。吃泡饃時,將饃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nèi),然后交廚師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并配以白菜絲、蒜苗(或蔥末)、木耳、黃花、粉絲以及料酒、鹽、味精等調(diào)料,單勺制作而成。食時選定方位,講究蠶食,切忌攪動,以保持鮮味和原氣。若再佐以辣醬、糖蒜,則別有一番風(fēng)味。
西安同盛祥飯莊始建于1920年,至今已近90年,它是一家民族餐飲企業(yè),以制作牛羊肉泡饃著稱。同盛祥飯莊牛羊肉泡饃的特點(diǎn)是“料重味醇、肉爛湯濃、饃筋光滑、香氣四溢、口味純正”,它從選料到制作有著一套完整而嚴(yán)格的操作流程,工藝十分講究。所以,同盛祥飯莊牛羊肉泡饃是西安惟一獲得國家最高獎項“金鼎獎”的風(fēng)味小吃,被公認(rèn)為“陜西十大文化符號”之一。同盛祥飯莊是西安清真餐飲界第一家走出潼關(guān),與北京飯店合作于1991年在長安街臺基場口開設(shè)分店的企業(yè)。“羊羹美味嘗,惟屬同盛祥”則是今人對同盛祥飯莊牛羊肉泡饃由衷的贊嘆。
同盛祥“牛羊肉泡饃”制作技藝不僅是西安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而且在2007年5月入選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6月,則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