馕是一種圓形面餅。先以麥面或玉米面發(fā)酵,揉成面坯,再在特制的火坑(俗稱馕坑)中烤熟。馕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馕、油馕、窩窩馕、芝麻馕、片馕、希爾曼馕,等等。
馕的品種眾多,喀什民眾鐘情于“窩窩馕”,“窩窩馕”的誕生充滿故事性和民間智慧。第一代打馕人最初是將面團攤在用柴火燒熱的石頭上烤,后來發(fā)現(xiàn)糊狀面團流到地上,被高溫黃土燙熱后,口感更好。于是開始用黃土壘砌馕坑,坑中燒柴烤馕。 略厚、圓心較薄的面團,使窩窩馕同時保持了軟和脆兩種口感。
據(jù)考證,“馕”字源于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西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馕叫做“艾曼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馕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fā),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馕;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面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稱也就相應(yīng)而別。馕極耐貯存,是維吾爾族家庭常備的主要食物,新疆其他民族也愛食馕。因此城鎮(zhèn)都有烤馕、賣馕的小作坊(俗稱馕房)。維吾爾族家家會制作烤馕。食馕時通常要配以茯茶、奶茶或肉湯。
馕制作技藝,在新疆的歷史悠久,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發(fā)現(xiàn)了殘馕,其制作形式和現(xiàn)在的馕一樣,專家鑒定這些馕是唐代的陪葬品。自治區(qū)博物館陳列吐魯番出土唐朝的馕,說明兩千多年前,吐魯番人就會做美味的馕了。
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詩人在他們的詩篇中都描寫過馕。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這首詩中說:“胡麻餅樣學(xué)京都,面脆油香出香爐。寄于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以輔興無!辟Z思勰著的《齊民要術(shù)》中摘錄了“食經(jīng)”關(guān)于做囊的技術(shù)資料,可見馕在中國食譜中由來已久。
2021年5月24日,元宵節(jié)(贛南客家唱船習(xí)俗)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編號為Ⅷ-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