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銀飾,如同苗族刺繡、織錦、蠟染等裝飾物一樣,是苗族支系相互區(qū)別的重要表征。臺江縣的苗族銀飾圖案之華美、樣式之眾多,為苗族社會所少見。臺江苗族銀飾,分為施洞型、巴拉河型、黃平型。施洞型銀飾區(qū),以施洞鎮(zhèn)為中心區(qū);巴拉河型銀飾區(qū),在臺江境內(nèi)占大半地域;黃平型銀飾區(qū),在臺江境內(nèi)有一個鄉(xiāng)。臺江縣基本集中了苗族銀飾精華,是黔東南苗族銀飾的重要代表之一。
臺江苗族銀飾,主要有銀角、銀雀、銀簪、銀梳、銀頭圍、銀頭花、銀羽、耳柱、耳環(huán)、項圈、銀鏈、胸鎖、胸寶、手圈、手鐲、銀片、銀泡等等。以片片“銀片”覆蓋上衣,譽稱“銀衣”,重達一二百兩。苗族村民把美麗與財富結(jié)為一體,未婚女子希望通過銀飾得到異性的青睞。家境困難的,可以少一點,但絕對不能沒有。
在苗族村民觀念中,銀飾還有辟邪作用,是護身的吉祥物。苗族銀飾制作技藝,可謂爐火純青。使用材料,初為銀錠、紋銀,清末以來廣泛使用銀元。加工技藝主要有:熔鑄、壓花、鏤花、拉絲、繞絲、鏨花、焊花等等。焊花工藝極為精湛,用纖細的銅質(zhì)吹管將煤油燈上的火焰吹入氧氣,將相關(guān)部件的結(jié)合部熔化焊接,不留痕跡。
流傳于劍河境內(nèi)的苗族銀飾通常以龍、虎、昆蟲、花鳥等動植物圖案為基本素材,加上鏈狀絞花、鏨花、壓花、編花相互配合,精美中透著靈氣。劍河苗族銀飾根據(jù)造型不同,分為三個片區(qū):革東片區(qū)的項圈為鏈狀絞花式;南寨片區(qū)的項圈為板圈式;久仰片區(qū)為橫板頭式。劍河苗族銀飾制作有三十多道工序,形成熔煉、鑄造、捶打、制花、編結(jié)焊接、洗滌等一整套手工工藝流程。一套銀飾,常常要幾百個銀花焊接而成,還不能有焊接的痕跡?筛鶕(jù)不同的需要,將銀捶打為方條、圓條、片狀等,可用于壓花、切花、拉絲等。然后又通過編、鏨、刻、洗亮等工序制造上百種銀花,通過焊接組合做成圖案內(nèi)容豐富的銀帽、項圈、胸鎖、手鐲等銀飾品。
苗族銀飾制作工藝世代相傳,承載著苗族的文化和傳統(tǒng)。苗族銀飾的加工,以家庭作坊手工操作完成。銀匠不僅在錘鏨勞作上是行家,在造型設(shè)計上也堪稱里手,他們善于從婦女的刺繡紋樣中吸取創(chuàng)作靈感,并根據(jù)傳統(tǒng)習慣、審美情趣,在細節(jié)、局部的刻畫上推陳出新,使件件銀飾各具特色。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