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縣瓦寨的斗笠,八弓的竹籃、篩子、簸箕、籮筐等竹制品馳名省內(nèi)外,有“竹器之鄉(xiāng)”的美譽。
三穗竹編起始年代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延續(xù)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瓦寨斗笠,最初的瓦寨斗笠為尖頂平檐,用料粗大,產(chǎn)量有限,F(xiàn)在的瓦寨斗笠據(jù)傳為瓦寨斗笠制作人楊再和的一位名叫楊昌均的將軍老太公改進的,楊昌均—三穗瓦寨人,清嘉慶年間任石阡都督,年邁解甲歸田后回到瓦寨橫沖安家落戶,置有田產(chǎn)百余畝,因閑置在家而對斗笠進行改編;另傳為清嘉慶年間,瓦寨曉隘一黃姓人從思南習藝傳入。
竹編工藝歷史悠久,是民間手工藝的典型代表。經(jīng)過長時間的摸索,斗笠從外觀式樣到實用價值,從原料加工到操作工藝,從上油熬煉到色彩搭配等都不斷作了改進,由尖頂平檐改為尖頂斜檐式,以便雨水順利流淌,改泥塑模型為粗竹片模型,便于移動和操作編織,內(nèi)胎篾由粗改細,外胎篾改用篾絲。竹編工藝以水竹和楠竹為原料先分別破成粗細不一的粗篾和細篾、胎篾,主要編織有斗笠、竹籃、花籃、竹簸、竹篩、魚篩、撮箕、飯盒、竹凳、竹椅、鳥籠、蟲簍、背篼、籮筐、曬席、睡席、焙籠、魚轉(zhuǎn)等生產(chǎn)生活用品和旅游、饋贈工藝產(chǎn)品等。
1、斗笠:上半部填紙,下半部鋪棕片,內(nèi)外胎合成后,尖頂部分染黑,然后涂油加工(俗稱桄油),先是“老油”打底,“二道油”加厚,“嫩油”開光,陰干后即成。有的還用馬毛代替棕片作襯墊,墊紙部分再染些花草,既美觀大方又輕巧耐用。斗笠品種規(guī)格多種多樣。大的直徑有80厘米,小的有10厘米;同時有成套斗笠,分為7頂一套,5頂一套,3頂一套,每頂直徑相差2厘米。其制作工序為:破粗篾和細篾、勻篾、編粗篾、編細篾、刷邊、脫細篾頂、糊粽、別頂、染頂、捆邊、桄油、成品。斗笠的粗篾、細篾規(guī)程:粗篾長度由斗笠大小而定,寬度約為2—3毫米;細篾長度由斗笠大小而定,寬度約為0.3—0.5毫米。
2、竹簸、竹篩、花簸、花篩:主要產(chǎn)于八弓鎮(zhèn)南效各村,花簸、花篩用料用篾精細,花紋圖案多種多樣,圖案內(nèi)容無固定圖紙,由工匠按客戶要求設計編織,如美敏村吳德洲編織的花簸、花篩,圖案有:褔、祿、壽、喜;百年長壽、心想事成,萬事如意、一帆風順等字樣,其為縣將軍紀念館所編織對聯(lián)被將軍之子楊珠江收藏于北京。竹篩成品有方格小洞,多用于篩格糧食;竹簸用篾寬且薄,產(chǎn)品平整光滑。其制作工序:破篾、勻篾、煮篾、編篾、剪邊、捆邊、壓平、鎖口、成品;、花篩用篾無固定規(guī)格,竹簸、竹篩篾規(guī)格:篾的長度為(15—35厘米),篾的寬度約為2—4毫米,篾的顏色分為:原色篾和黑色篾。黑色篾是用當?shù)氐幕闳~熬制成水煮泡而成,這種篾能永久性的保持為黑色,日曬雨淋,天長日久,絕不褪色。
3、竹籃(細篾籃):主要選材為水竹,一般為拇指大小,長為4.2尺,短的為1.2尺,長的直徑和短的直徑大致相同。主要用一層篾和二層篾(即青篾和黃篾)。細篾籃主要成品有大小不一的五個一套、三個一套等規(guī)格,其中三個一套作品八年代初,被黔東州里征用參加在云南舉行的世博會展出。五個一套,2006年被縣經(jīng)貿(mào)局征用,送省參加黃果樹瀑布節(jié),現(xiàn)主要產(chǎn)品由凱里羅銀根收購,銷往省內(nèi)外。其制作工序:選材、破篾、起底、撬底、占筐、倒篾、做腳、鎖口、鎖腳、上細、成品。
竹編工藝師主要有瓦寨斗街村斗笠制作工藝傳承譜系第一代楊再銀,到楊正強、楊通德、楊光遠、楊昌亮、楊勝德、楊秀軍(已傳7代人,現(xiàn)傳兒楊再澤、媳龍運美、女楊再菊);美敏村竹簸、竹篩制作工藝的吳道南、涂志祥、吳德州都是以家庭自傳沿襲;竹籃(細篾籃)制作工藝從第一代的田大顯到田忠佑、田慶云、田興江、田應才,到田景付已傳六代人。
三穗竹編工藝按其制作過程、地域分布、使用情況和傳承方式等都有其獨特的藝術(shù)性。制作精良,做工考究,玲瓏小巧,美觀大方,經(jīng)久耐用,尤其是瓦寨的斗笠,在編織過程中,需把毛坯竹破成粗篾和細篾,粗篾約為2-3毫米,細篾的細度達到0.3—0.5毫米,每個孔眼大小幾乎一樣,這項技術(shù)在當今竹編工藝中難度算是很高的。十分講究,日曬雨淋,天長日久,絕不褪色。工匠用黑色和竹子本身的色兩種顏色,隨心所欲地編織成各種各樣的文字、圖案等。竹編工藝流程復雜,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它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技術(shù)基因,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chǎn)。
信息來源: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