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形象。太原舊社會的面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xiāng)串鎮(zhèn),隨風入俗,做于街頭,深受群眾喜愛。
太原面塑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老人過壽,晚輩多數帶著寓意長壽的桃形饃拜壽,饃上裝飾著松鶴,也有紫色葡萄和灰色松鼠,取多子多孫之意,還有福祿壽喜等等;女兒出嫁時,母親、姥姥、舅舅要送一籠屜禮饃。面塑和禮饃相結合,有富貴牡丹、蓮年有魚(連年有余)、金魚滿堂(金玉滿堂)、花開石榴(多子多福)、并蒂蓮花(同心同德)等;結婚時,男方家要為女方捏兩個看餅,狀如圓盤,頂端是蓮花和牡丹,用來祝賀新婚夫婦相親相愛,白頭偕老。女方接到看餅后掰下外圈,將中間部分回贈給男方,表示真心實意,永結連理;上梁時主人家要舉行祭祀慶典,還要蒸上梁饃供奉,其形制似“蒙古包”,裝飾的紋樣多選用象征富貴的牡丹花和“萬字紋”、“雙盤長紋”等,喻為延綿不斷之意;七月十五蒸面羊祭塋緬懷故人,農閑季節(jié)蒸形態(tài)各異的面羊、面魚、面獅、面虎、面人等自制“糕點”,用來探望長者、關懷晚輩,增進友誼等等。
太原面塑在世代傳承的民俗活動中形成了特定的含義和文化指向以及表達方式,一直為百姓遵循、沿襲,對研究我國北方農耕社會的生產勞作以及民俗、風情、意識形態(tài)、美學心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價值。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