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下面食,盡在三晉”,這是人們對山西面食的贊譽。剔尖面和莜面栲栳栳是山西眾多傳統(tǒng)面食中的優(yōu)秀代表。剔尖也稱撥魚兒,“剔”、“撥”指操作技法,“尖”、“魚兒”指面的形狀。剔尖是山西晉中、太原等地人民最愛吃的一種面食。剔尖制作食用方便,并且味美、筋滑、利口,因而廣受民眾喜愛。太原一帶及介休民間稱剔尖為“八(撥)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在晉中綿山修道時創(chuàng)此面食的傳說。剔尖用白面、豆面、高粱面等……[詳細] |
![]() | 西華門舞獅是一門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獅藝術,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由當時居住于太原西華門街道的民間藝人張璧始創(chuàng),最初只流行于太原西華門及杏花嶺一帶,距今有近百年的歷史。舞獅是我國民間期盼豐年盛世,渲染喜慶吉祥的一種傳統(tǒng)舞蹈形式,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素有南獅北獅,文獅武獅之別。太原西華門的舞獅屬北獅文獅類,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給獅舞伴奏的音樂分兩種類型,其一是鼓吹樂,用于舞獅行進及場間休息;其二是……[詳細] |
![]() | 寧化府醋釀制技藝是山西陳醋釀造工藝的代表之一,傳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洪武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其三子朱棡為晉王,1404年又封晉王五子朱濟渙為寧化王,因寧化王選府址時,選在了“益源慶”(制醋坊)所在地區(qū),便將其收為專門為王府釀酒、制醋、磨面的王府作坊,供皇室使用!耙嬖磻c”在制醋方面,總結多年的經驗研制出了一套固態(tài)發(fā)酵食醋的制作工藝和配方。釀出的醋甜、綿、香、酸,回味生津,久存不變質,為……[詳細] |
![]() | 太原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形象。太原舊社會的面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xiāng)串鎮(zhèn),隨風入俗,做于街頭,深受群眾喜愛。太原面塑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老人過壽,晚輩多數帶著寓意長壽的桃形饃拜壽,饃上裝飾著松鶴,也有紫色葡萄和灰色松鼠,取多子多孫之意,還有福祿壽喜等等;女兒出嫁時,母親、姥姥、舅舅要送一籠屜禮饃。面塑和……[詳細] |
![]() | 沙袋循經拍打療法起源于清朝光緒年間,是清朝名醫(yī)王清新根據中醫(yī)的經絡學說、臟腑辯證施治理論,結合自己醫(yī)療臨床實踐,參考中醫(yī)推拿 和武術練- ,創(chuàng)編而成;后來,在慈禧西逃過程中,此法流落到太原市小店區(qū)周邊,由民間人士傳承至今。沙袋循經拍打療法所用工具為小沙袋兩個,每個長1.3尺,寬3.8寸,裝入中藥炮制過的細沙,用布雙層縫制。隨著拍打療效的發(fā)揮、病人體質的增強,也可逐漸增沉,換粗沙、綠豆、鐵沙等。沙袋……[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