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奏鼓是流傳在石塘鎮(zhèn)箬山一帶漁區(qū)的民間舞蹈。大奏鼓舞蹈動作粗獷而滑稽,邊奏邊舞,舞者全為男性,服飾打扮卻是女性,在漢族舞蹈中不多見,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據(jù)福建《惠安縣志》和《瑯軒陳氏宗譜》載,箬山陳姓為十七世紀(jì)中葉由惠安遷入,大奏鼓(當(dāng)時叫“大典鼓”)亦隨之帶入,距今有360余年歷史。由于長期來石塘為半島偏僻之地,大奏鼓才得以流傳下來。至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大奏鼓逐漸被冷落,文革時期已銷聲匿跡。
1979年初,在我市文化部門的組織下,里箬村的一批老人,重新跳起已消失近二十年的大典鼓。當(dāng)時,鐘永余、陳其盈、陳其勝等人參與挖掘整理,并改名《大奏鼓》上報,后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并被拍入電視專題片《漁村小敘》,在中央電視臺多次播放。
大奏鼓為男子群舞,基本動作是扭腰、甩胯、搖頭,人手一件打擊樂器,邊敲邊舞,基本節(jié)奏為強弱二拍子;瘖y很簡單,用牙粉加水涂于臉上,再用紅紙在兩臉頰印上雞蛋大小的紅圈。最初的服裝為閩南惠安女子打扮,老式大襟便服,花布衫,頭飾用布條、紗巾,裝上羊角尖發(fā)簪,兩耳掛大耳環(huán),赤腳套腳環(huán)。后改成上穿深藍色斜襟短襖,下穿桔黃色大口褲,衣衫邊角繡上桔紅色魚紋圖案花邊,頭戴橄欖形黑色羊角帽,兩耳掛金花、戴耳環(huán),赤腳板,套上手鐲腳鐲。打鼓者為男裝,對襟短襖,頭扎紅布條。
《大奏鼓》對研究我省的民間舞蹈和民間習(xí)俗以及人居遷徙、文化傳播存在著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