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都文鑼鼓是流行于曲沃縣城北太子灘周邊村莊一帶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shù)。曲沃為古晉建都之地,民間文化深受宮廷禮樂制度的影響,鑼鼓器樂以典雅、悠揚、清新、悅耳見長,故稱“晉都文鑼鼓”。
舊時,曲沃鑼鼓表演,大村皆有。民國年間,以西海、蒙城、交里橋、新廟和太子灘等廟會為中心,分東西南北中五大片,其風(fēng)格各有千秋,但均以“文”著稱,與粗獷、豪放、雄渾、激越的威風(fēng)鑼鼓形成了鮮明對比。
文鑼鼓一般以八鑼、兩鈸、四鼓、二丁鑼為一班,演奏者身著清代服飾,長袍、馬褂,涼帽殼,鼓手由另一人撐涼傘罩頂,傘邊鑲以珍珠、瑪瑙、鈴鐺、流蘇。1979年以后,鑼鼓表演發(fā)展為百人、幾百人隊,男女各半,以各種隊形襯托鑼鼓節(jié)奏,場面壯觀,氣勢浩大;
鑼鼓曲牌由[路行]、[慢篩鑼]、[緊篩鑼]、[頭牌]、[貳牌]、[叁牌]、[肆牌]七部分組成;記譜方式原始簡單,鑼用“O”表示,鈸用“X”表示,沒有小節(jié)線,只用“.”表示,易懂、易學(xué)、易記;表演時,鑼鼓隊入場后,先入場轉(zhuǎn)一圈,由小丁鑼引領(lǐng)入場,到頭分開兩支,再繞場半圈后定場,演奏到每個牌子的14個單時,小丁鑼和鈸走到中間對打,打完后互換位置,打到11個單時,小丁鑼和鈸再到中間對打,打完后再回原來位置。
晉都文鑼鼓歷史悠久,表演形式多樣,群眾參與性高,它的曲調(diào)悠揚柔美、清晰和諧、莊重典雅,以動風(fēng)見長,對鑼鼓藝術(shù)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參考研究價值。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