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勝鑼鼓是流傳于山西省文水縣閆家社一帶的民間打擊樂,起源無考。遠古時期,閆家社屬“小約村”,地廣人稀,獸害不止。村民采取敲打響器的方式驅(qū)嚇野獸,形成了一種原始的打擊樂。唐開元七年(719),小約村最繁華的地帶建起了一座福勝寺。優(yōu)美的佛樂與當?shù)孛駱废嗷ソ涣鳎环N具有明顯宗教色彩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打擊樂誕生了,因主創(chuàng)人員乃福勝寺的飛云長老和普法大師,故稱“福勝鑼鼓”。清末,伴隨著迎祀麻衣仙姑的民俗活動,福勝鑼鼓達到登盛時期。
福勝鑼鼓分為四部分,依次為狗咬狗、剎朝令、將軍令、步星斗。
狗咬狗,又名“狗廝咬”,像“口技”一樣模擬人喊狗吠的聲音,惟妙惟肖。剎朝令是朝神拜佛的意思,節(jié)奏鏗鏘,莊重又不失熱烈。將軍令本是古代軍中凱旋時所奏之樂,多用于喜慶活動。步星斗,原為僧人踏著日月星辰方位邊舞邊奏的一種表演形式,音樂優(yōu)雅舒緩。北宋年間汾水改道,小約村切割為閆家社、狄家社、尹家社和裴會四地,福勝寺在閆家社境內(nèi)。閆家社周天慶金榜奪魁后,眾人提議將福勝鑼鼓四部曲更名為歡天喜地、合家團圓、凱旋而歸、平步青云,合稱“狀元過街”,傳承至今。福勝鑼鼓的演奏樂器有大鼓、小鼓、鐃、鈸鑼等。技法有單擊、雙擊、滾擊、邊擊等。陣型有四方陣、半月陣、圓月陣、井字陣等。變換隊形有雷驚天地、百花盛開、孔雀開屏、眾星捧月、鯤鵬展翅、二龍戲珠等。
福勝鑼鼓是宗教文化與農(nóng)耕文化完美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文水歷代民間藝人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當?shù)赜凭脷v史、風情民俗的見證。它對研究文水古代的宗教、文化、音樂、舞蹈、美術(shù)等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