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縣民間八音,俗稱響工,傳統(tǒng)響工的樂器有嗩吶、笙、管子、鼓、镲、銅鼓、二鑼子,響工一般六至八人一班,有班主,活動場所為民間廟會、婚喪嫁娶。嵐縣民間八音歷史久遠,無準確時間考點,大體成型于北魏年間。當時,從西域傳入了鑼、鈸、嗩吶等樂器,逐漸與本地民樂相融合,形成了民間八音與佛教音樂相互交融的鼓樂體系,俗稱“嵐縣八音”。
嵐縣民間八音分為鼓吹樂和宗教音樂兩大類,鼓吹樂又分為勾吹、雙吹、套曲三部分。勾吹配有一支嗩吶,兩串笙,打擊樂有鼓、镲,以吹奏小調(diào)為主,演奏形式多為走吹;雙吹配有兩支嗩吶,一支吹高音(撓大桿子),一支吹低音(拉筒筒),打擊樂有鼓、镲、銅鼓等,以吹奏套曲、合奏曲為主,兩支嗩吶旋律基本為平行八度,或四五度,演奏形式多為坐吹,;套曲主要指古時流傳下來以表現(xiàn)戰(zhàn)爭中“祭旗”、“出征”、“布陣”、“沖鋒”、“慶功”、“祭奠”等場合的軍樂曲目,如《出馬》、《調(diào)兵》、《火燒戰(zhàn)船》、《得勝回營》、《十二英雄》、《哭泣泣》、《雁過南》、《望長城》、《報忠臺》等。目前,嵐縣民間八音作品共搜集整理56首,其中勾吹樂曲10首,雙吹樂曲39首(包括套曲),佛教音樂曲目7首,被《中國民間器樂曲集成》(山西卷)、《呂梁民間器樂曲精選》選錄。
嵐縣民間八音現(xiàn)在活動在境內(nèi)的有50余班社,從業(yè)者達500人之多,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城鄉(xiāng)的紅白喜事、古會、社火、開業(yè)慶典活動中,已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