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镴壺,即指以錫為材料,經(jīng)熔化、澆板、裁剪、敲打、接縫、拋光等一系列工序,手工制作茶壺、酒壺、尿壺、暖鍋、湯婆子及蠟臺等镴制器皿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主要分布于新河等各大集鎮(zhèn)。
打镴壺歷史悠久,在婚嫁、祭祀等民俗活動中,少不了使用蠟臺、酒壺等镴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隨著鋁制品、塑料制品和不銹鋼制品的面市,镴器逐漸淡出,打镴行業(yè)及其制作技藝隨之萎縮并接近消失。
各種镴壺的制作流程大致相同:一是熔解或合金。用鐵鍋將錫料或舊的镴壺料熔解,或者再將鋁、錫按照不同的比例熔合配成不同的合金,供不同器具之用。二是澆板。將液體狀的溶液,通過澆口灌注到兩塊石棉板的中間,所需的面積及錫板的厚度,由夾在石棉板中間的小繩子決定。兩塊石棉板的里面,有的是光板,有的則刻有花紋,所以,澆出來的镴板有的是有花紋的。三是差料,即裁剪。根據(jù)所制物件式樣的要求,將已經(jīng)冷卻的澆鑄板裁剪好。四是打坯接縫。將裁剪好的板料,用木槌敲打造型。再將一塊塊板料焊接起來。焊接時,要用松香作為添加劑,相當于后來的焊接膏。五是打磨拋光。將焊接成型的镴壺接縫處表面磨平,再用細砂紙磨光。接下來就是打印名號,鎏金刻字等最后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