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涼帽是客家人的一種穿戴習(xí)俗,北宋年間就有蘇東坡的“蘇公笠”的記載,至今約有1000年的歷史。相傳北宋年間,蘇東坡被貶惠州,有一天見愛妾王朝云頂著烈日在花園里打理花草,為了愛妾不受日曬雨淋,就在當(dāng)時竹笠的基礎(chǔ)上,在中間開一孔以適應(yīng)發(fā)髻的涼帽給她用。人們紛紛效仿,于是成了后世的客家涼帽。淡水客家涼帽在歷史涼帽的傳承中經(jīng)過改進和優(yōu)化,形成了本地的特色。淡水客家涼帽是用薄薄的竹蔑片編織而成,外形頗似平坦的竹編米篩,涼帽的中間鏤空,邊上縫布,帽沿四周垂掛著12cm來長的彩布,未婚的姑娘還要在垂布的兩端掛五顏六色的彩帶,彩帶是客家女性婚否的標(biāo)志。涼帽除了有遮陽、防雨、防塵的功能外,亦是客家婦女獨特的頭飾,歷來為當(dāng)?shù)乜图覌D女所喜愛,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惠州市惠陽區(qū)淡水地處廣東沿海,歷史悠久,是著名的僑鄉(xiāng)。淡水是客家人 居住的地方,明末清初時,受清兵南下的影響,居住在梅州一帶的部分客家人向東、南、西遷移,有的到了惠陽定居,并世世代代傳承客家風(fēng)俗。涼帽外形簡潔,制作技藝卻很繁復(fù)。從原材料到成品,需要經(jīng)過破竹、織笪、掃油,接著切頭,剪邊、立頭、夾帽,然后扎邊、上邊布、收角、裝耳帶等20多道工序,一頂涼帽才大功告成。淡水客家涼帽工序之繁復(fù),是折射客家人獨特韻味的傳統(tǒng)工藝。
歷史淵源
惠州市惠陽區(qū)淡水地處廣東沿海,歷史悠久,是著名的僑鄉(xiāng)。淡水是客家人 居住的地方,明末清初時,受清兵南下的影響,居住在梅州一帶的部分客家人向東、南、西遷移,有的到了惠陽定居,并世世代代傳承客家風(fēng)俗。
淡水客家涼帽古稱“涼笠”,清朝黃釗《石窟一征》卷四記載:婦女冬日戴帕,帕皆青布為之;暑天田功樵采,則戴涼笠,以竹為之,笠檐綴以青絹或青布,可以障目!(中國史學(xué)叢書編本[臺灣]第175頁)!冻敝葜.叢談志.物部》載:“客俗婦女,晴夏皆戴涼帽,制用竹織,其式為圓箔,中開一空以容頂髻,周圍綴以綢帛,或以五紗,羅布分五幅,折而下垂,既可周遮頭面,又可以迎風(fēng)障目,名為涼帽,又曰蘇公笠!
淡水客家涼帽制作從清朝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客家涼帽極為盛行,當(dāng)?shù)鼐游瘯雒睆S,因當(dāng)?shù)孛耧L(fēng)大多不愿將手藝外傳以致影響生計,因此,居委會組織朱冠玉等人,去外地學(xué)習(xí)制作涼帽的手藝,多次前往東莞訪民間老藝人,參觀別人制作,回來后自己揣摩編制,學(xué)成后在淡水開設(shè)了一家涼帽廠。涼帽廠最高峰時有100多人,生產(chǎn)出來的涼帽經(jīng)常參加春秋廣交會,遠銷海外。到了改革開放初期,隨著各種價廉物美的旅游帽出現(xiàn),老藝人相繼辭世和缺少年輕人的繼承,淡水會織涼帽的人越來越少。90年代后期,全村只剩朱冠玉一戶人織涼帽,目前惠陽只有她生產(chǎn)制作涼帽。
由于手工制作涼帽間長,有些工藝容易弄傷手,年輕人大多敬而遠之,這個行業(yè)在惠陽逐漸式微。淡水客家涼帽興盛時制作工藝花色繁多,有籮蓋花、滿天星、福字、梅花仔、萬壽無疆等品種,由于價格不高,工藝復(fù)雜,一些絕技已逐漸失傳。
制作一頂涼帽需要20多道工藝
淡水客家涼帽的制作主要是竹編、染織和縫紉,完成一頂涼帽的制作共有20多道工藝,為敘述簡便,作一歸納。
(一)開料:包括開篾片和外圓粗夾篾條。選用本地盛產(chǎn)的挺拔結(jié)節(jié)少的黃竹作原料,將竹切成1米長,用刀將它縱向破開,變成上百條竹片,將竹片削平滑后,用牙齒咬著竹片的一端往外撕,幾個來回之后,一條薄如蟬翼的竹篾就此產(chǎn)生。因竹片邊沿鋒利,每條竹片都需用刀削平滑。另外再將一米多長的黃竹再縱向破開成一指寬的外用粗夾篾條,將外圓粗夾篾條用彎刀削平,前期準(zhǔn)備工作完成。
(二)織笪:包括編織涼帽的雛形和編內(nèi)圓小竹辨。將一條條小竹片縱向排開,再將一條竹片交叉橫向排開,按“井”字形式不斷添加進去,編成涼帽的雛形,將竹片編內(nèi)圓小竹辨。
(三)掃油:完成涼帽笪雛形后開始掃光油(以前多使用桐油,現(xiàn)改用光油),并將笪曬干,壓平,一個月后掃第二次光油,并晾干。
(四)剪圓:用鐵尺劃內(nèi)圓圈和外圓圈,按內(nèi)直徑15mm,外直徑44mm的規(guī)格剪成圓形帽笪。
(五)扎藤院將做好的小竹辨做成圓圈固定于內(nèi)圓,用帽頭布縫好圓頂,用粗夾條各一條,將外圓圈用木碼固定,最后用細細的藤條扎緊,完成后再掃一次光油,涼帽笪完成。
(六)染布:將白色的紗帳布染成黑色,為保長時間不退色,再用“青蓮水”重新染布,曬干后成暗褐色,可保持帽布長時間不褪色。
(七)褶布:將染好的布料用膠水褶成一層層的帽布后曬干,將曬干后的帽布用針線縫在外圓圈,打紅結(jié),串線,完成涼帽的所有制作流程。
淡水客家涼帽具有重要價值
歷史價值:淡水客家涼帽的使用有千年的歷史,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對研究客家婦女摒棄“女人不拋頭露面”的古中原遺風(fēng),涼帽的圖案花紋編織以及涼帽“穗帶”佩戴的身份識別等風(fēng)俗具有一定的參考和研究價值。
文化價值:淡水客家涼帽的圖案花紋編織以及涼帽“穗帶”的編制都具有藝術(shù)價值;佩戴涼帽識別身份的風(fēng)俗,具有文化價值;客家女佩戴涼帽的風(fēng)韻,特別是在舞臺上(雕塑、舞蹈、戲劇等)常用涼帽做道具,折射出客家女人的獨特神韻,展示出客家女人賢良淑德、溫婉賢淑的一面。
實用價值:戴涼帽可以遮陽防曬,且清涼透氣,拿在手里輕盈可以當(dāng)扇子用,實用性強。同時,涼帽的造型美觀,花紋別致,種類多樣,女性佩戴體現(xiàn)女性美感和韻味,極富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
經(jīng)濟價值:涼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日常 用品,工藝美術(shù)品,受到客家人、海外華人的鐘愛。
代表性傳承人
朱冠玉,1947年出生,淡水望天圍居民。她從年輕時起學(xué)習(xí)淡水客家涼帽制作技藝,多年來從事客家涼帽制作,在生產(chǎn)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是淡水客家涼帽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信息來源:惠陽區(qū)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