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家具是某一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標志,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物質文明的水平以及歷史文化特征,因而凝聚了豐富而深刻的歷史社會性。中國早期的家具始于夏商,興盛于戰(zhàn)國、兩漢。其家具造型為適應“席地而坐”的習俗,家具普遍低平穩(wěn)重、簡便實用。直至唐宋,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和較為寬闊的居住環(huán)境,導致高足家具日漸流行。明代中期至清前期是中國古典家具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家具式樣質樸而不俗,具有獨特的美學個性和實用價值,被稱為明式家具。清式家具基本上繼承了明式家具風格,乾隆后期開始,裝飾過于繁復,失去了簡約流暢的風格。中國古典家具發(fā)展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種類已經齊全,根據家具使用功能,大致可以分為:椅凳類、桌案類、床榻類、柜架類、其他類等。古典家具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流派紛呈,其中,融入了徽州木雕和徽派建筑技藝的徽作家具,內含古典家具構造真諦與文化精髓,是徽文化中尚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一朵奇葩,因研究宣傳不夠、技藝頻臨失傳等原因,影響日漸式微。鑒此,從家具角度研究徽文化并促進其與經濟結合,做好這篇文化產業(yè)文章,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明中葉隆慶時期(1567年)由于短暫的“隆慶開關”解除海禁使得大量的南洋硬木作為“壓艙木”流入中國,明中葉徽州商人作為江南最富庶的一個群體,首先發(fā)現并利用了硬木,徽州商人利用家鄉(xiāng)獨有的人力資源優(yōu)勢,將徽州的“細木作”工匠帶到江南一帶,大量制作硬木家具,徽商賈而好儒,由文人設計,徽州木匠更是制作了線條絕美又符合現代人體的明式家具,到清代乾隆年間更是將徽州雕刻技藝發(fā)揮到極致,無處不雕,花紋繁縟的雕刻技藝也是家具主人財力的體現。至清末民國,徽作家具有新的變化,結合民國流行款式與傳統(tǒng)相結合。解放后,手工業(yè)者進入合作社改造,徽作家具日漸式微。改革開放后,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要求和精神要求,逐漸恢復了徽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藝,但是工匠少,規(guī)模小,缺少理論指導和制作規(guī)范。徽作家具在制作工藝上相當有講究,其工序大致為:1、干燥處理新鮮木材含有大量的水分,在特定環(huán)境下水分會不斷蒸發(fā)。水分的自然蒸發(fā)會導致木材出現干縮、開裂、彎曲變形、霉變等缺陷,嚴重影響木材制品的品質,因此木材在制成家具之前必須進行干燥處理。將開好料的板材堆成材堆裝入干燥室,采用科學的除濕干燥方法,分別進行預熱、中間、平衡和終了處理,讓木料含水保持量達到科學標準,提高木材的力學強度,改善木材的加工性能,延長使用年限,保證家具的經久耐用,防止開裂變形。再經過精選,剔其糟粕,杜絕蟲蛀等劣質木材進入生產流程。2、榫卯結構榫卯是徽作家具的靈魂,是徽作家具傳統(tǒng)木作工藝的精髓。依據家具設計圖樣,科學考慮榫卯的粗細緊密和力學平衡的合理性,運用巧妙的構思,采用精巧準確的榫卯結構將家具的各個部件緊密組合連接在一起,成為結合牢固的一個整體。榫卯結構的徽作家具,榫本身即是家具部件的聯體,材質一致,榫和家具壽命相同,結構緊密,不易松弛,扎實穩(wěn)固,經久耐用。3、雕刻工藝每件徽作古典家具,都經過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雕刻是一種“旨在意會,不可言傳”的手藝。雕刻技師們將工藝步驟和工具使用技法結合緊密,以鑿、雕、修、刮、磨等精妙藝術手段,一絲不茍,精雕細刻,創(chuàng)造出構圖生動、形象鮮明、線條流暢、技藝精湛的家具精品,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富含傳統(tǒng)家具特有的藝術氣質。各類雕刻圖案,表達著各種美好的寓意及祝福,完美呈現手工雕刻的意韻。4、打蠟工藝徽作家具進行木材表面處理的一種裝飾工藝,它不僅很好地展現了木材優(yōu)美的自然紋理,而且在木材表面形成了一層保護膜,很好地防止了外界環(huán)境對木材的腐蝕。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層保護模由于不斷受到空氣的氧化、人手的撫摸、抹布的試擦等因素的影響,使家具的表面、棱角、邊線等處呈現出一種自然的、透亮的、溫潤如玉的表面形態(tài)即所謂的“包漿”。5、生漆工藝這是一種優(yōu)質的天然涂料,來自原始森林和自然漆樹科類,是人工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漆樹液,而天然生漆漆液內主要含有高分子漆酚、樹膠質及水。天然生漆具有防腐蝕、耐水性、耐強酸、耐強堿、防潮絕緣、耐高溫性等功能,至今沒有一種合成涂料能在堅硬度、耐久性等主要性能方面超過它;兆骷揖呓浻纱种良毜姆磸凸文ズ,采用中國優(yōu)質生漆進行反復擦拭,臻至家具木紋清爽、平滑流暢、色澤清澈光瑩,氣質高貴典雅。
信息來源: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