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燒餅又名“黃山燒餅”,亦稱“火爐餅”,因經(jīng)木炭焙烤后,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又別稱“蟹殼黃燒餅”。是黃山乃至古徽州傳統(tǒng)特色民間小吃。明清時期,徽商鼎盛。足跡遍步四海,商貿(mào)貫通中西。在徽商的發(fā)源地徽州,由于食材遍布,徽州燒餅誕生于民間,漸成當?shù)匕傩諅鹘y(tǒng)的小吃,成為徽州最有特色的地產(chǎn)風物之一。由于燒餅存放時間較長,利于攜帶,適合于旅途食用,又成為徽商外出經(jīng)營的隨身“三寶”(“一包餅、兩本書、三根繩”)之一,不僅是徽商外出的充饑之物,更成為徽商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精神的象征和見證。因此備受徽商親睞,常常作為禮品饋贈四海商友賓朋。清乾隆十八年(1751年)兩淮鹽商八大總商之首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用徽州特有的菜肴和茶點接駕,進貢的徽州燒餅得到乾隆皇帝的贊賞;罩轃灨蔀楦鹘缛耸孔放醯募哑。徽州燒餅取材考究,工藝精湛,風味獨特。清嘉慶年間,胡氏先祖胡福生即開始經(jīng)營燒餅店,道光年間在屯溪開設胡興堂燒餅專營店,秘制出多種口味的徽州燒餅,其制作技藝留傳后世。1992年胡氏傳人胡國訓恢復祖?zhèn)骷紭I(yè),成立黃山超港食品有限公司,并重振“胡興堂”百年店號,使徽州傳統(tǒng)特色民間小吃制作技藝得以完整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