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鸚歌調起源于清中期,盛于清末民國初年,是一種以說唱為主的表演藝術。演出多以說唱與小型雜扮相結合的形式,內容常為世俗情態(tài),反映民間傳奇、市井逸聞及百姓家常故事,而尤以男女私情為多,故常遭官司府榜禁。有一人說唱,一人伴奏;也有二人說唱,二人伴奏的。其主要伴奏樂器有二胡、三弦(或琵琶)。演唱者擊小鼓打小板,曲調清麗婉轉,流暢悅耳,富有清新的江南民間特色。
鸚歌調演員少,靈活性強。有時僅一二人,無法扮演,則自拉自唱,沿門賣唱度日。后來由于越劇的崛起,許多鸚歌調藝人轉到越劇界,鸚歌調藝術就日漸衰退了。解放初期,尚存少量藝人演出,到“文革”期間,就銷聲匿跡了
目前,傳統(tǒng)藝人基本去世,但尚存少量曲譜,尚有演唱過鸚歌調的少量中老年業(yè)余藝人。
2010年10月,被列入第四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