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世祖章衡(宰相章惇之侄)任越州知州,因戰(zhàn)禍,其子章奎文定居于崧廈,后子孫繁衍,墾種曹娥江畔沙地為生,形成章家村落。因曹娥江道變遷,江水不時將墾種之地吞沒,漲灘時又成為沙涂,與鄰村爭奪新漲沙涂,引起武斗,為斗勝對方,章氏祖先外地延師習武,拳棒會(耙棒會)應運而生。章家耙棒會(全城國術團)初建時,族規(guī)定男丁16歲以上,均需參加習武,以應急需。在武斗時,只準傷對方身,不能喪對方命,代代相傳。農閑時則在道地、塘路上,有拳師指導,邊練習,邊表演,邊指正,并演習對陣,由三人打頭陣。當然,表演時也六親不認,寧可娘舅打傷外甥,明天登門探望……
清末民初,武斗已止。由原男丁人人習武,變?yōu)榱曃鋹酆谜。多?shù)為袋頭幫(搬運),學習各種拳、腿、肩、腰基本功夫外,還學會黑虎拳、小洪拳、大洪拳等套路。練習的器械由鎲、耙、棒、棍、刀、戟、锏、釵、錘和流星等!熬拧ひ话恕笔伦兒,國難當頭,拳棒會組織渙散。抗戰(zhàn)勝利,袋頭幫頭腦、拳棒會骨干章金木著手整頓,招收百名以上青年入會,由章炳友、章周通、章水成等老會員傳授,入會者交納入會費一斗小麥。章氏族長、族董積極支持,以族產蒲泊蕩收入作基金,添置新器械,為適應新潮流改章家拳棒會為全城國術團(全城是紀念先祖章仔鈞練氏夫人保護全城人的性命,成為章姓代號)。十里方園逢廟會,必趕去上臺表演。出發(fā)的前一天,召-議,宣布紀律,不能闖禍,后半夜派出專人趕去表演臺上插旗,謂之搶臺基,誰先插旗誰先表演。表演開始時鬧臺(敲頭場),鬧臺畢,拳術、器械表演穿插進行。所表演的都有名堂,如武松起解、關公走麥城、蝮蛇出洞、海底撈月、活捉刁劉氏、大鬧天宮、力奪四虎、羅通掃北、醉打蔣門神等等。表演者在簡單鑼鼓伴奏下,上臺先是繞臺數(shù)圈,謂之走臺,接著正式表演節(jié)目。為確保表演安全,還有一批年青力壯者為表演者“護駕”;為表演有序進行,還有專人報幕,向觀眾報告演出者姓名、所表演的拳術和戲耍的器械以及所冠的名堂等。
解放后,迎神賽會幾乎絕跡,1957年有所復生,一批青年習武者應運而生,主要為父子叔侄、鄰里相傳,但人員不多。至今全城國術團成員幸存的有章同波、章火云、章振宇、鄭開祥、章吉夫、章志方等,并皆年老體弱,不再組織任何活動,F(xiàn)只有從叔伯處學會拳術的章錫壽(個體醫(yī)生)也已65歲,如有村鎮(zhèn)組織牽頭,傳授后代尚有施教能力。
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信息來源:紹興市文化館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