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地處古丹陽大澤之濱,地勢東低西高,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高淳是一片易旱易澇的地區(qū)。千百年來,高淳人民一直和洪旱災害作斗爭,對漢代的治水英雄祠山大帝張渤十分敬仰,世世代代加以祭祀。
祠山大帝姓張名渤,字伯奇,西漢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生。父親張秉,效法大禹,治水有功。張渤立志繼承父業(yè),開河筑壩,造福于民,死后就安葬在橫山。鄉(xiāng)親們懷念他,在他墓旁建廟祭祀,并將橫山改名祠山,奉他為“祠山大帝”。
祠山祭祀活動起源于西漢,鼎盛于明代。椏溪祠山祭祀活動則鼎盛于民國。民國年間,廣德的祠山總會祭祀活動十分隆重,椏溪地區(qū)離廣德比較近,椏溪老百姓都趕去燒香跪拜。后征得祠山祖廟同意,20世紀20年代,在椏溪鎮(zhèn)社壽村建起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祠山廟,椏溪一帶百姓就地燒香祭祀,村村設祭臺祭祀。廟會期間,全縣各地及周邊地區(qū)的人都來趕廟會,多者達數(shù)萬人。新中國建立后,廟宇用于辦學,祭祀活動停止,但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椏溪仍有會場。1996年首次恢復祭祀活動,有2000多人的出巡隊伍。椏溪有18個祠山廟會,分東岳祠山會、南岳祠山會,祭祀時間不同,祭祀的方式、內(nèi)容大同小異,各具特色。這種祭祀活動一直沿襲至今。
祠山廟會弘揚了張渤的治水精神,激勵了青年人熱愛家鄉(xiāng)、改天換地的斗志。祭祠山活動包含挑花籃、龍燈、獅子燈、抬閣、龍吟車、打叉、跳五猖、打蓮湘、草臺戲等民俗活動,集民間表演藝術之大成,對民俗文化研究起到積極作用。廟會為周邊地區(qū)的物資交流提供了機會,促進了社會和諧。
近年來,高淳縣椏溪鎮(zhèn)修繕了張渤紀念館,為祠山廟會活動提供場所。當?shù)卣M織有關人員挖掘、整理有關張渤的傳說、故事,匯編成冊。當?shù)孛耖g成立了祠山廟會領導班子,每年負責廟會活動的相關工作,使祠山廟會活動得以健康、有序地開展。2007年,南京祠山廟會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