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門三進士的故事,第四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
《韓門三進士的故事》流于高淳區(qū)各鎮(zhèn),古柏街道各村(社區(qū))各戶人人皆知。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在今南京市高淳區(qū)的古柏街道有一個以韓姓命名的村名,叫韓村。村莊北依鳳凰山,山瞰石臼湖,自然山水得天獨厚。因居石臼湖之濱,以此為中心的方圓一兩里被稱為立信鄉(xiāng)“石臼里”。然而,就是在這個村,自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到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的57年間,一戶韓姓人家祖孫三人相繼金榜題名,考取進士。明嘉靖二十六年韓叔陽發(fā)奮努力,于三十五歲時金榜題名,高中進士。嘉靖二十七年,36歲擔任金華府(今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知縣。在任期間,韓叔陽銳意革新,政績出色,為浦江百姓所愛戴,特別是為明初文學家宋濂立祠、刻書贏得了浦江百姓的一致好評。嘉靖三十二年,41歲的韓叔陽官升戶部主事,掌管田地、戶籍、賦稅等事宜。期間,他勤勤懇懇,一絲不茍,有章有法,為時任戶部尚書的方鈍所看重,推薦提升他為云南司郎中。44歲時韓叔陽任嚴州知府,到任后,面對地少民貧的現(xiàn)狀,韓叔陽采取了一系列安撫改革措施。嘉靖四十年,49歲的韓叔陽由于嚴州之任不俗的政績,擢升為湖廣按察使司副使。韓邦憲,韓叔陽次子。據(jù)康熙《高淳縣志》卷十六和天啟《衢州府志》卷四記載。韓邦憲,字子成、湖南,“少以奇童稱”。12歲補博士弟子員,進入國子監(jiān)學習。嘉靖三十七年(1558),17歲中舉,次年成進士。初任工部屯田主事,因杜絕宦官侵占土地及管理永陵有功,升任虞衡員外郎,官至衢州府(今浙江衢縣)知府。
韓仲雍,其父為韓叔陽第三子韓邦本。字璧哉,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先后出任戶部主事、九江關官。在九江,他清查歷年帳目,堅決 監(jiān)稅太監(jiān)的不法行徑,每年為國庫增加收入7000余銀兩,受到朝廷嘉獎。后以員外升貴州按察僉事。萬歷四十三年,由福建參議升為福建按察司巡海道副使,負責福建海防。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 數(shù)百年!表n門三代三進士弘揚祖風,為官時剛正廉潔、清史留名,回鄉(xiāng)后為民請命、濟貧救危,為后世子孫作出了榜樣,這也正是高淳人杰地靈的生動體現(xiàn)。《韓門三進士的故事》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學作品,具有珍貴的民間文學價值,它是古柏人民傳統(tǒng)文化的突出表出形式,象征古柏人民勤奮好學、樂于助人、勇于斗爭的精神,對于構建和諧社會起到重要作用。
信息來源: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