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舞擴展(高淳跳五猖)
高淳縣椏溪跳五猖系古代舉行神靈出巡活動的祭祀舞蹈,起源于西周,原為古代宮廷儺舞,流入民間演化成跳五猖民間舞蹈,今漢族民間舞蹈中已罕見,是原生態(tài)儺舞的活化石。從唐代起,跳五猖已在椏溪韓城村一帶流傳,每逢祠山廟會要進(jìn)行表演,他們世代傳承,至今仍然保留原始古樸的風(fēng)貌。
五猖即東、西、南、北、中(青、赤、白、黑、黃)五方之神,意在降妖除魔,保五方平安。跳五猖的表演威嚴(yán)、雄壯。表演者頭帶猖神面具,著神袍,扮五位猖神。摻入土地、城隍、僧、道、武士等多人組成。五猖神,手執(zhí)雙刀,作巡視狀出場,朝拜四方,舒臂抬腿,手舞足蹈,碎步穿插,布列各種陣形。黃面猖神居中,青、赤、白、黑猖神圍聚收場。舞蹈動作粗獷奔放,伴有儀仗隊、旗幡隊,音樂曲牌用民間小調(diào),配樂用鑼鼓打擊樂器及嗩吶、長喇叭等吹奏樂器。場面十分壯觀,極具震撼性。
1956年,桓溪跳五猖就參加了江蘇省民間文藝調(diào)演,并獲獎。
1984年,縣文化部門將椏溪跳五猖列入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普查重點,整理了跳五猖的有關(guān)資料,并入選《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后又列入《中華舞蹈志,江蘇卷》。
2007年椏溪跳五猖列入南京市第一批非遺保護(hù)名錄。
2008年椏溪跳五猖榮獲全國中老年才藝大賽金獎。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陶思炎教授認(rèn)為:高淳的“跳五猖”,是江蘇唯一具有儺戲色彩的面具舞蹈。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