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耍是盛行在鄂西土家地區(qū)的民間歌舞,據(jù)傳“耍!痹菑奈讐斑神”做法事中分離并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原始舞蹈,具有濃郁古樸的“撒野”風(fēng)格,并帶有“娛神”,“娛人”的性質(zhì),因此土家族人又稱之為“喜樂神”。表演耍耍多為一男一女,也有兩男兩女,舞時男拿扇子,女握方巾,或男女各執(zhí)手巾,邊唱邊表演,表演動作不復(fù)雜,但有基本步法和造型,常見的有小八字步,大八字步,半蹲橫行步,半蹲前行步,十字步,溜子步,弓步,小跳步等,手臂動作常見的有靠手,丟手,翻扇花留手,雙晃手,小聳肩,單手小擺等,造型據(jù)內(nèi)容而定。常見的有“觀音坐蓮”,“梅花三弄”,“丹鳳朝陽”,“獨臂華山”,“鵝兒撲水”,“燕兒含泥”,“1曬肚”,“猴兒抱柱”等。此外,有一個扯圈子的基本動作。文耍耍開唱前,男子從門外打一個八叉過門檻進屋,行過禮,再接女子進屋。唱前二人要表演一段正衣領(lǐng),扯衣角,戴頭發(fā),拉衣袖等動作,然后靠腳靠手起唱,一般演唱中常用調(diào)度有踩耙子(走橫八字形),若四人表演則站四角,四四方方地相互扯拉,不停地轉(zhuǎn)動。
表演的服裝很講究,男角頭纏絲帕,身穿長衫,腰扎彩帶,手持折扇,臉不化裝,只將長衫前襟的一角扎在腰間。
花燈——耍耍的表演形式,各地在男女成對邊歌邊舞,雖大體一致,但表演程序仍有不同之處,如巴東的滾銅線,要求表演動多要圓,似銅錢一般。恩施耍耍,女角表演時,腳下步法只能走三步半,男角只能走七步半,兩人來回穿插,其范圍不得超過一條高板凳長(一個半平方米)。且要先唱內(nèi)容,后唱出臺,最后唱幺臺等。
耍耍是男女表示愛情的一種歌舞形式。人們開始在一起唱山歌,感到不足以抒發(fā)感情,便加上舞蹈動作。也有人說,耍耍是祭祀活動中娛神的歌舞形式,利川就叫耍神。傳說土司在春秋二季敬神時跳耍耍,之后,又被端工用來敬神,現(xiàn)在耍耍歌舞里還保留有跳神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