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山歌唱腔最具個性特征的曲目、主要傳唱區(qū)域為上海市青浦區(qū)今練塘、趙巷、金澤、商榻、朱家角等鎮(zhèn)一帶,同時衍生流傳于松江、金山、奉賢等區(qū),均系水稻耕作區(qū)域。外省傳播區(qū)域為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等鄰近地區(qū)。
青浦地區(qū)的田山歌是農民在耘稻、耥稻時,由一人領唱,眾人輪流接唱的田山歌,又稱吆賣山歌、落秧歌、大頭山歌。主要流傳于青浦區(qū)的趙巷、練塘等地區(qū)。其演唱形式獨特,自成一格。趙巷的吆賣山歌的演唱形式是分頭歌、前賣、前嘹、發(fā)長聲、趕老鴉、后賣、后嘹、歇聲等部分組成。其中的趕老鴉、歇聲是合唱,而前賣、后賣、發(fā)長聲等部分是一個人獨唱;前賣和后賣即是承上連接的意思。而所謂的前嘹、后嘹是順著前句接唱輔助詞“虛詞”的意思。練塘的落秧歌分頭歌、買歌、嘹歌。頭歌部分由一人獨唱,接著是買歌部分由男聲合唱;然后是嘹歌部分由女聲合唱。反復重復。練塘南泖浜的大頭山歌演唱形式分頭歌、前鏟、吆檔、后鏟,也是重復演唱。
青浦田山歌的歌詞內容來自生活,反映生活,豐富多彩,具有社會認識、教育、娛樂、審美等功能,其主要內容表現(xiàn)在勞動、生活、思想、愛情等方方面面,是觀察青浦及周邊稻作地區(qū)社會生活、風情民俗的重要手段。
青浦田山歌有其獨特的音樂特點。田山歌音調高亢,旋律起伏也較大,經常出現(xiàn)八度的大跳進行,其它如三、五度的跳進也經常出現(xiàn)。另外,由于田山歌是散板散唱,因此形成較多的拖腔。田山歌的曲調,一般在句逗結束處旋律都有下行的規(guī)律性特征,而段落的結束音一般都落在調式的主音上。田山歌的織體基本上是單聲部,但在各句逗連接時,后句逗常常采用侵入法,侵入到前樂句的結束音上,構成二樂句的重迭,民歌手稱之為“迭起來”。由于演唱時形成的前后樂句的重迭,就構成了二個聲部的和聲音程效果,產生了同度、八度、四度、五度等不同種和聲效果;也有二度、七度不協(xié)和音程出現(xiàn),這就產生了特殊的多聲因素。田山歌是由勞動人民自己創(chuàng)造的一種勞動歌曲。它既能抒發(fā)勞動人民的感情,訴說自己的歡樂與痛苦,又能陶冶性情、解除疲勞。因此田山歌在青浦區(qū)各地流傳極廣,在農村代代相傳,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