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銅鈴舞源于土家族梯瑪(土老司)宗教法事活動,因表演時手握八寶銅鈴,又稱“八寶銅鈴舞”,流傳于湘西及周邊地區(qū)。土家族銅鈴舞分梯瑪獨舞和銅鈴群舞兩大類。
湘西土家族銅鈴舞是湘西土家族最具特色的娛樂性(娛神)舞蹈。土家族銅鈴舞源于土家族“梯瑪跳神”,是土家族梯瑪(土老司)做宗教法事程序中,手握八寶銅鈴的表演,又稱“八寶銅鈴舞”。流傳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保靖縣、龍山縣、永順縣、古丈縣以及周邊湖北省的來鳳縣、重慶市的酉陽縣、秀山縣等地區(qū)。2008年,湘西土家族銅鈴舞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民間傳說
“梯瑪神歌”是集詩、歌、樂、舞為一體的土家族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據民間傳說,“八寶銅鈴”象征土老司的一匹寶馬。因此,銅鈴道具必雕刻一個馬頭,馬頭頸部系的五色彩帶象征馬的鬃毛。土老司搖鈴舞蹈時,常出現一些喂馬、逗馬、上馬、跨馬、奔馬和下馬的形象動作。銅鈴舞有“行堂”和“座堂”之說,“行堂”銅鈴舞的鈴只有七個。
傳說很早以前,土家族祖先有四個兄弟,四人有八子,某日上山割麥,被野獸吃掉了一個。后人“梯瑪”為祭祀四兄弟,模擬余下七子做成了相似的銅鈴,行走唱咒,搖鈴起舞以示懷念!白谩便~鈴舞的銅鈴只有六個。傳說“梯瑪”原有銅鈴八個(稱“八寶銅鈴”),在一次出祭途中,土家族的“梯瑪”遇到了苗族的“巴呆香”(即“苗老司”)和漢族的巫司,梯瑪當即分送各人一顆銅鈴,表示團結友好。故現在“巴呆香”的大苗鈴上系有一顆小銅鈴,漢族巫司師刀圈項也系有一顆銅鈴。
湘西土家族銅鈴舞動作特點鮮明,保持了土家族舞蹈的獨有風格。在舞蹈時,雙膝稍曲,順拐搖鈴,顫抖擺扭,粗獷有力。有的動作技巧很高,如“跳火坑”,騰空跳起,雙腿向前伸右腿跨過左腿轉身三百六十度;又如“打八鈴”全蹲,兩腿交替向前伸出,雙手交換不斷打小腿、大腿、手板、肩,反復二為八鈴,動作難度大,極具民族特色。其基本步伐,有走十字、踩三角、曲彩輾轉、交叉撇步、左右搖鈴等。
與銅鈴舞相關的器具和物品有:
鳳冠:又稱“五佛冠”,用硬紙制作而成。下端平整,上部呈鋸齒狀,五個鋸齒狀的突出部位下面繪有神像,即中間為三清仙師,兩邊為天將各一。梯瑪在整個法事過程中系于頭上。
法衣:大紅布縫制,黃布滾邊,對胸開衩,胸前用黃布繡太極八卦,八卦下面繡有云鉤,胸肩上左寫“千千天兵”,右寫“萬萬神將”。后背與前胸一樣繡有太極八卦,左右背肩分別有“日”、“月”二字。下擺開衩,袖不長,袖口大。法衣是梯瑪的主要上衣,整個法事過程都必須穿在身上。
八幅羅裙:它是梯瑪的主要服飾,用八種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白)的八幅布料縫制而成。裙下擺吊八枚銅錢,裙長一米以上,系在法衣里面腰部。
八寶銅鈴:用響銅鑄制為雞蛋大小的馬口掛鈴。傳說原為八顆,分了兩顆給“苗老司”和漢族巫師,現只剩下六顆,分別裝在長約一尺二寸左右、直徑近一寸的一根木柄兩端(各三顆)?讨R頭,系著五色布條的一端為頭,舞時朝上,另一端為尾,舞時朝下,不可顛倒。梯瑪將其撞擊大腿或用力抖動,可發(fā)出清脆悅耳的響聲。
司刀:全部用鐵打制。刀柄刻有南北星斗字樣,柄前連一直徑為一尺的鐵圈,鐵圈上又連有9、13或24個小鐵圈。主要用作舞具和占卜。舞時可發(fā)同沙沙之聲。
長刀:鐵制,長一米,刀柄連一鐵環(huán),環(huán)上系五色布條,用作舞具兼作占卜。
牛角:系水牛角制成,吹口安裝用雜木制作而成的哨子,能吹出激烈高昂的“吾哩吾哩”聲調。主要用于“起兵”、“解兵”等激烈場面的吹奏。
竹卦:有大、小卦之分。大者用長21厘米~24厘米的大竹蔸,小者用長9厘米~12厘米的小竹蔸,從中劈開,一分為二,精細制作而成,它是梯瑪用作占卜的主要工具。2008年,湘西土家族銅鈴舞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