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劇舊稱楚調(diào)、漢調(diào),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間,至嘉道年間走向進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流行于湖北,遠及湘、豫、川、陜、粵、皖、贛、黔、晉等省的部分地區(qū)。
漢劇聲腔以西皮、二簧為主,首創(chuàng)皮簧合流,豐富完善了板腔體音樂的表現(xiàn)功能。其曲牌有四百余首,包括嗩吶、笛子、絲弦三類。伴奏樂器有胡琴、二胡、月琴、三弦、笛子、琵琶、嗩吶、鑼、鈸等,并夾用馬鑼的“川打”,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漢劇劇目豐富,號稱八百出,現(xiàn)在尚存六百五十余出,較流行的約三百多出,主要取材于歷史演義和傳說故事,其中的代表性劇目有《雙盡忠》、《兩狼山》、《生死板》、《打花鼓》、《審陶大》、《合銀牌》、《斬李虎》、《宇宙鋒》、《鬧金階》、《哭祖廟》等。
漢劇的腳色行當較為完整,共分末、凈、生、旦、丑、外、小、貼、夫、雜十大行。各行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序,對兄弟劇種行當?shù)呢S富和發(fā)展有較大影響。漢劇在發(fā)展中先后涌現(xiàn)出米應(yīng)先、余三勝、余洪元、董瑤階、李彩云、李春森、吳天保、陳伯華等眾多杰出的藝術(shù)家,尤其是解放后形成的吳(天保)派和陳(伯華)派表演藝術(shù)代表了漢劇發(fā)展的高峰,在全國影響很大。
在中國戲曲發(fā)展歷史上,漢劇為京劇的形成作出過特殊的貢獻,對川劇、滇劇、桂劇、湘劇、粵劇、贛劇等地方戲曲劇種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是研究戲曲板腔體系、戲曲音樂結(jié)構(gòu)演變的重要史料和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新的資源。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地漢劇團急劇減少,至今湖北省境內(nèi)僅存兩個專業(yè)漢劇院團,許多劇目和傳統(tǒng)技藝正隨著老藝人的謝世而失傳,急需加以搶救和保護。
米應(yīng)先(1780~1832) 又名喜子,字石泉。崇陽人。清朝漢劇演員。 初演漢調(diào)老生,唱做俱佳,人稱為“湖廣名優(yōu)”,其家鄉(xiāng)人呼之為“米戲倌”。約于嘉慶十七年(1812年)至京師,搭四大徽班之一的春臺班演出。演關(guān)羽戲,轟動北京。西皮、二黃由此在戲曲中大為風行。作春臺班臺柱二十年,積勞成疾,嘔血而死。...... 詳細>>>
余三勝(1802—1866),原名開龍,字起云,湖北省羅田縣天堂寨七娘山村上余灣人。幼學漢戲,工老生,后改唱京劇。清嘉慶末年赴天津加入“群雅軒”票房。道光初年入北京,隸“春臺班”,至道光中期,蜚聲梨園,是國粹“京劇”創(chuàng)始人之一。 余精文墨,善口才,文武兼長,富于創(chuàng)新。在徽調(diào)漢劇合流形成京劇的過程中,首將漢調(diào)皮簧和徽調(diào)皮簧相結(jié)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點,創(chuàng)作皮簧唱腔;又揉西皮、二簧、“花腔...... 詳細>>>
余洪元:漢劇藝術(shù)大師、“余派”老生的創(chuàng)始人。 余洪元(1875—1938年),原名金寶,字丹圃,祖籍湖北咸寧,生長于沙市。 他幼年常至玉菊班玩票,學習楚調(diào)(漢劇)藝術(shù),拜“荊河派”前輩、名胡雙喜為師,技藝漸精。 1900年赴漢口,入名丑袁一茍主持的:“福星班”搭檔 。飲譽各茶園和春酒堂會。他研究“漢河派辦名 任天全的演唱功夫,匯荊河、漢河二派為一流,并廣泛吸收其它名家的表演技巧,終于創(chuàng)造...... 詳細>>>
董瑤階,男,(1894~1952) 漢劇大師,藝名牡丹花。湖北沔陽(今仙桃市新里仁口)人。從師李老五、賽黃陂。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來漢入福興班。聲嗓清脆,唱、做、念、打兼容并茂,被譽為“花衫狀元”。表演演風格工細明朗,剛健多姿,獨踞漢劇貼旦首席近40年。漢劇名旦陳伯華得其親授。 民國5 年(1916年) ,董和漢劇名師余洪元等人被黎元洪召入北京。他精囂的表橫藝術(shù),在京影響頗大...... 詳細>>>
李彩云,(1873—1950),男,湖北漢劇旦角。湖北監(jiān)利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幼讀私塾,酷愛漢劇,棄學從藝,拜李四喜為師,習“四旦”。天資聰穎,表演形神俱佳。光緒十九年(1893年),在漢口大福興班登臺即顯露頭角。1916年,為配合反袁(世凱)斗爭,請鄧天瀾編寫時裝漢劇《蔡鍔脫險》,與其弟子黃桂卿連演數(shù)十場。1920年隨同余洪元進京義演賑災(zāi),受到好評。 李身材魁梧,但妝飾登場,秀麗...... 詳細>>>
李春森,生于1881年,卒于1960年,藝名大和尚,祖籍湖南沅陵。他幼年隨名丑汪天中學戲,以演《偷雞》、《盜甲》等武戲見長。生平喜演《掃秦》、《跑樓》、《雙下山》、《游赤壁》等和尚戲,孤以“和尚”作藝名。 他功底深厚,戲路極寬。早年在鄉(xiāng)間演戲時,常在稻茬田中練矮子步,后演《跑城》、《打花鼓》等戲,皆得力于腿功。與董瑤階(牡丹花)合演《活捉三郎》,有身輕如紙的“提影子”表演。他擅于通過精心設(shè)計的形...... 詳細>>>
吳天保(1903—1967),字賢華,中國漢劇演員,工生。湖北漢陽人。13歲入漢口天字科班習生行,勤奮好學,未出科就頗有名聲?箲(zhàn)初期,在郭沫若、田漢領(lǐng)導(dǎo)下,參加漢劇抗敵宣傳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積極投入戲曲改革活動,演出過新編歷史戲和現(xiàn)代戲。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風格嚴謹。創(chuàng)立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吳派。生前歷任全國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武漢市戲劇家分會副主席、中南文聯(lián)籌備委員會委員、武漢市戲劇改革委員...... 詳細>>>
陳伯華(1919.3-2015.1.30),湖北武漢人。湖北漢劇旦角,一級演員。中共黨員,第三、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歷任武漢漢劇院院長,湖北省劇協(xié)副主席,中國劇協(xié)理事等。 獲得 “漢劇藝術(shù)大師”稱號、中國文聯(lián)榮譽委員金質(zhì)獎?wù)。代表作《宇宙鋒》、《二度梅》、《柜中緣》、《三請樊梨花》等。著有《陳伯華唱腔選》、《陳伯華的舞臺藝術(shù)》、《陳伯華回憶錄》。 2015年1月30日在武漢離世,享年96歲。 ......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