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評書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qū)的評書藝術(shù),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于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zhuǎn)行。相傳形成于北京的評書藝術(shù),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xiāng)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后,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shù)在流變過程0現(xiàn)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xiàn)象。
湖北評書是用湖北方言講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說不唱,以一塊木頭為道具,情節(jié)每到關(guān)鍵時刻,猛擊一下醒木,聽眾為之一振。
湖北評書流布于武漢、沙市、宜昌等長江沿岸城市,與之相近的荊州、孝感、黃崗、宜昌等地區(qū)也有一些藝人從事演出活動。
湖北評書的興起,據(jù)前輩藝人說,并參考民國初年《夏口縣志·建置志》記載,
1635年(明崇禎八年),漢陽通判袁焻在夏口(今漢口市區(qū))督修攔水長堤期間,有藝人胡某在民工、船夫中說書,很受歡迎。從此說書在那里打開了門戶。
湖北評書的繁榮發(fā)展開始于清同治年問。19世紀中期,山東藝人丁海州(丁鐵板)由河南來漢演出打鼓說書。至光緒年間,洋務派在武漢建立大型工業(yè),修建京漢鐵路,市鎮(zhèn)經(jīng)濟有了發(fā)展,人口驟增,使評書有了大量聽眾。當時武漢三鎮(zhèn)的茶館都爭相邀請評書藝人演出。當時漢口以說書馳名的有任春山、顧軒南,后來他們各收藝徒,各立門戶,流傳范圍逐漸擴大。
20世紀20年代,打鼓說書部分藝人丟下銅鐮和鼓槌,專事評講,于是評、鼓分流而形成評書,其報字發(fā)音均變?yōu)槲錆h方言,其評書書目受蘇州評話、安徽懷書的影響,不斷豐富。當時,武漢評書藝人江云卿拜四川評話藝人魯明階為師,并將川江路子書《燕王掃北》改成《走馬建國》,而成為當?shù)乇A魰俊?
主要流傳于長江沿岸的武漢、沙市、荊州、宜昌、孝感等地。評書有著悠久的歷史,書目豐富多彩,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僅按小說底本講述的“底子書”和在“底子書”基礎上發(fā)展加工而成的“雨夾雪”,書目有《三國》、《水滸》、《隋唐》、《岳飛傳》等;另一類被稱為“路子書”,這類書目是演員自己編創(chuàng)并演出的,較追求情節(jié)的驚險熱鬧,書目有《王莽忠孝圖》、《八門斗智》等。
早期著名民間藝人童雪松、1普、劉維舟、夏秀峰被稱為評書“四桿旗”,孝感何玉山、天門蔣春山、應城徐振山被稱為評書“三大山”。后出現(xiàn)了以榮忠圣、陳樹堂、江云卿為代表的榮、陳、江三大流派。李少霆吸取三派之長成為武漢著名評書藝人,沈邦壽的評書則善于營造舞臺效果而深受歡迎。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著名湖北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何祚歡師承李少霆,他博采眾長,將湖北評書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點評
在武漢誕生近400年,藝人眾多,名家輩出,各流派自懷絕技,各有代表書目,這正是城市化促進評書藝術(shù)成熟的標志。建國后吸收知識分子加入,使其別開生面。自1958年至今,不斷有作品和演員在全國獲獎,并有人被列入“中國評書評話十大名家”。
興起
流傳于武漢、沙市、宜昌等長江沿岸城市,與之相近的荊州、孝感、黃崗、宜昌等地區(qū)也有一些藝人從事演出活動。湖北評書的興起,據(jù)前輩藝人說,并參考民國初年《夏口縣志•建置志》記載,明崇禎八年(1635),漢陽通判袁
《三國》、《水滸》、《隋唐》、《岳飛傳》、《王莽忠孝圖》、《八門斗智》
雖然沒有揚州評彈、李伯清散打評書名氣大,但湖北評書也算獨樹一幟。與一般評書沒有什么本質(zhì)的不同,只是口音上有所區(qū)別,因為湖北評書就是指用湖北方言講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說不唱,以一塊木塊為道具,情節(jié)每到關(guān)鍵時刻,猛擊一下醒木,聽眾為之一振。湖北方言甚多,各地口音略有不同,不過如今的湖北評書基本只剩武漢話一門,在武漢電視臺影視頻道的《都市茶座》節(jié)目中還可以見到現(xiàn)場說湖北評書的蹤跡。
湖北評書源于宋代,在湖北武漢、沙市、宜昌等長江沿岸城市的土地上流傳、發(fā)展,語言鏗鏘、韻律回旋,善于在離奇驚險的情節(jié)中刻畫人物,與之相近的荊州、孝感、黃崗、等地區(qū)也有一些民間藝人從事演出活動。據(jù)前輩藝人說,并參考民國初年《夏口縣志•建置志》記載,明崇禎八年(1635),漢陽通判袁焻在夏口(今漢口市區(qū))督修攔水長堤期間,有藝人胡某在民工、船夫中說書,很受歡迎,從此說書在這里打開了門戶,從隱姓埋名的鄉(xiāng)村野夫逐漸走向前臺。
湖北評書的繁榮發(fā)展開始于清同治年問。至光緒年間,洋務派在武漢建立大型工業(yè),修建京漢鐵路,市鎮(zhèn)經(jīng)濟有了發(fā)展,人口驟增,使評書有了大量聽眾。當時武漢三鎮(zhèn)的茶館都爭相邀請評書藝人演出。當時漢口以說書馳名的有任春山、顧軒南,后來他們各收藝徒,各立門戶,流傳范圍逐漸擴大。
湖北評書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兩類書目:一是根據(jù)演義小說講述的“底子書”和在這種基礎上加工發(fā)展的“雨夾雪”,如《三國》、《水滸》、《隋唐》、《岳飛傳》等;一是藝人自編自演的“路子書”,如《王莽忠孝圖》、《八門斗智》等。只求情節(jié)驚險熱鬧的“路子書”的崛起,妨礙了對一些名著的加工鉆研,再加上文化底蘊等無法與北方評書相比,湖北說“底子書”的也逐漸減少。由于“路子書”是自編自演,藝人可以揚長避短,發(fā)揮自如,促進了藝術(shù)流派的形成和發(fā)展。湖北評書善于塑造玩弄權(quán)貴豪強于股掌之間的草莽英雄形象,每部書中都有一個或幾個這種類型的重要人物。湖北評書講述風格幽默酣暢,語言流暢、華麗,描繪景物時常用韻律回旋有致的駢體,與敘述、對話時使用的生動口語輝映成趣。
湖北評書曾經(jīng)在江城百姓中家喻戶曉,有著約三百年的傳承歷史。然而近些年來趨向式微,有瀕臨滅絕之憂。目前,有關(guān)方面正在努力將湖北評書申報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我們請老藝人萬生鼎先生專門介紹湖北評書的來龍去脈,連續(xù)刊登,以饗讀者。
說書這一行,在舊中國是處于勾欄瓦肆中的下九流,不登大雅之堂,文字資料極少。要弄清武漢市評書界的歷史狀況,在缺乏文字資料的情況下,就必須依靠“活資料”。我1950年踏進武漢書壇時,新藝評書隊有54位藝人,其中三大流派的容派創(chuàng)始人容宗圣、陳派創(chuàng)始人陳樹棠(何祚歡的師爺)、1創(chuàng)始人江云卿都健在。還有掌握口碑資料較多的老藝人田漢卿等也在。他們都是清光緒年間出生,行藝五六十年,橫跨清末民初直到解放,沉淀積累頗為豐厚。我們對老藝人“訪藝問道”,從中了解到許多藝程、評講、傳承、行規(guī)、軼聞趣事、祭祀等等,務求將武漢市的湖北評書來龍去脈弄個明白。十度寒暑,埋頭耕耘。我們初步將武漢湖北評書的源頭追溯到了明代成化與崇禎年代。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