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麥稈剪貼又稱鄧氏麥稈畫、麥雕,是以麥稈為主要原料,以刻刀、烙鐵、蠟盤、剪刀為工具,經加工處理,巧妙制成工藝品的一種剪貼藝術。仙桃麥稈剪貼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懷王墓發(fā)掘出的麥桿畫作品至今兩千多年。2013年10月公布為湖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4年12月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麥稈剪貼乃中國一絕,世界獨有,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道光年間傳入沔陽(今仙桃),曾廣泛分布于湖廣,是沔陽麥稈畫的源頭。經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以書畫,立體浮雕為主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仙桃麥稈剪貼是中國工藝美術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仙桃麥稈畫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構圖主要以荊楚文化為背景,以湖北魚米水鄉(xiāng)特色為題材而創(chuàng)作,從單純的平面雕刻發(fā)展至半立體乃至全立體的工藝,并且沿用前輩制作工藝,使作品成為既美觀又環(huán)保的綠色藝術品。
據(jù)《鄧氏族譜》記載,清道光年間,鄧修成、鄧之紅、鄧之烈兄弟于沔陽府城鎮(zhèn)用麥雕制作喜聯(lián)、壽幛,經兩百多年的傳承與發(fā)展,流行于湖北省仙桃市及江漢平原地區(qū)。鄧氏麥稈畫大致形成于清同治年間,湖廣沔陽州舉子鄧綽堂(字雅儒)進京殿試,候榜期間盤纏告罄,于郊外取材制作麥稈畫于市,王公大臣爭相購買,聚京舉子莫不驚羨。故進士及第,欽點翰林,編修閑暇研磨此畫技藝,日趨完美,形成一門獨特的藝術秘傳于嗣。辭官歸田后回祖籍,開始在仙桃流傳,并逐步形成與仙桃地區(qū)風俗習慣,大眾審美相適應的鄧氏麥稈畫。2013年仙桃麥稈剪貼傳承人鄧友譜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仙桃麥稈剪貼的制作工藝包括構圖、制作麥稈貼片、過稿、雕刻、烙、粘貼、裝裱等,具備鏤空、反襯、疊彩、鑲絲、透雕、翻版、撒點、剔刻、堆砌、熱燙冷燙等工藝,同時吸收雕花剪紙、烙畫、貼畫、國畫、版畫、浮雕等諸多藝術表現(xiàn)手法。作品效果具有清晰的層次、合理的- 、自然的光感,極具視覺沖擊力和裝飾美,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品題材包括花鳥蟲魚、龍鳳、山水人物、風景建筑、書法等,其中的花鳥蟲魚、龍鳳呈祥等寓意吉祥,充分反映了尊龍崇鳳的荊楚文化特點,充分表現(xiàn)了荊楚文化和江漢水鄉(xiāng)地方特色。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