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主要流行于廣東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等使用粵方言地區(qū)的城鄉(xiāng)。明末清初,弋陽腔、昆腔傳入廣東。清代咸豐、道光年間,廣東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為基本曲調(diào),兼收高腔、昆腔及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diào),用“戲棚官話”為基本語言,間雜以粵方言,逐漸形成粵劇。1912年前后,粵劇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廣州方言,表演體系日趨完善,開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調(diào),并改假聲演唱為“平喉”演唱。
粵劇的傳統(tǒng)劇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進(jìn)士》、《五登科》等所謂“江湖十八本”,后又出現(xiàn)《黃花山》、《西河會》、《雙結(jié)緣》、《雪重冤》等“新江湖十八本”和《蘇武牧羊》、《黛玉葬花》等“大排場十八本”。其他代表性劇目還有《白金龍》、《火燒阿房宮》、《平貴別窯》、《寶蓮燈》、《羅成寫書》、《鳳儀亭》等;泟』韭暻粸榘鹱印⒍,兼有高腔、昆腔及廣東民間說唱、小曲雜調(diào)等;泟逢犠畛跤啥摇⒃虑、三弦、竹提琴、簫“五架頭”組成,后又陸續(xù)吸收了其他一些新式樂器。
粵劇原有末、生、旦、凈、丑、外、小、夫、貼、雜十大行當(dāng),后精簡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六類。粵劇表演帶有質(zhì)樸粗獷的特色,有單腳、滑索、運眼、小跳、拗腰等絕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chǔ),靶子、手橋、少林拳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臺功都十分出色;泟』b簡練,色彩濃艷,服裝多采用廣繡,精美華麗,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粵劇廣泛吸收廣東音樂、廣繡、牙雕、陶瓷、灰塑等地方藝術(shù)形式,充分體現(xiàn)了廣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傳統(tǒng),輻射范圍遍及全球各地,在世界華人中具有極強(qiáng)的文化凝聚力。但面對現(xiàn)代都市文化的猛烈沖擊,粵劇的生存空間已大為收縮,處于瀕危狀態(tài),必須盡快投入力量對之進(jìn)行保護(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