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社節(jié)”
社祭,是我國古代最重要和最隆重的農(nóng)事祭日,秋社衰微很早,春社遺風只在湖北恩施等部分少數(shù)民族行區(qū)殘存!岸魇┥绻(jié)”,恩施人稱為”過社”,是每年必過的歲令節(jié)日,主要有”吃社飯”和”攔社”兩大內(nèi)容,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春社日前,即社期內(nèi)進行,具有原始性、神秘性、民族性、地域性,完全自然傳承。
“吃社飯”,即采摘野生香蒿,經(jīng)切碎、搓揉去苦水、焙干成社菜,與臘肉丁、豆干丁、野蔥、大蒜苗、糯米、粘米等混合蒸熟成社飯,請親朋好友合聚品食,并相互饋贈,此俗源自古人社祭,社飯原是敬祀土地神的飯,現(xiàn)演變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習俗。由于社蒿(青蒿)具有很好的藥理作用,能治療和預防“傷、腫、痛、癆、瘧、痢、痔”等多種疾病,所以社飯是土家人的傳統(tǒng)藥膳。隨著時代進步,社飯越做越精,成為恩施佳肴,每年社期,市場有社菜賣,酒店餐館、超市有社菜、社飯出售,社飯被評為恩施州十大名吃之一。
“攔社”,即是在春社日前祭掃三年內(nèi)的新墳,第三年最隆重,稱圓墳,主家請內(nèi)戚人家送一“潑”和多“潑”花鑼鼓班子,準備酒食及紙扎的旗、傘、寶蓋等祭品,敲敲打打到墳前祭奠,舉行安魂儀式,給墳掛紅色的祭帳,在墳前表演獅子、耍耍、蓮湘等文娛活動。此俗源自古人靈魂不滅的思想,認為死去的人三年內(nèi)靈魂仍游離于人世間,三年后經(jīng)舉行一定儀式將其送走,才真正進入鬼魂世界。因儀式與死人下葬所行儀式相似,民間有“重埋一道人”之說,與二次葬俗有關。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