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嫩竹長,我和嫩竹一樣長……”
“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
這首童謠描述的是西充正月十四日夜孩子們搖嫩竹和送蠐蟆的風俗。按老一輩人說,很久很久以前,川北一帶春夏時節(jié)常鬧“蠐蟆瘟”,大人小孩咳嗽不止,甚至咳得喉嚨出血。祖輩們?yōu)榱似砬笃桨簿团d起了十四夜送蠐蟆這個習俗,年年如是,成了傳統(tǒng)習俗。
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正月十四那天不僅是小年,還是孩子們的歡樂節(jié)日。早飯后,同院子的小伙伴相邀去竹林選竹子做蠐蟆燈。選竹得有講究,專選不粗也不大的一年青嫩竹,好砍又好做燈,做的燈拿起也輕便。大家砍上幾根竹,裁成四尺多長一截,做燈的那頭要留節(jié)疤。材料備好后,各自忙著做燈了。先把留有節(jié)疤那頭的竹節(jié)打破,再把打破的竹節(jié)小心地劈分成若干條,然后用剩下的竹子劈成輕薄的篾條,用它挽成像小碗那么大的竹圈拴牢,再把竹圈放進劈好的竹節(jié)里,讓它把劈成條的竹節(jié)鼓起來,為了固定好它,從相對的兩邊用篾絲拴住,于是一個兩頭尖中間大的梭子型蠐蟆燈骨架便做好了。接著還要加工,用白紙從四周糊成燈籠,便于插蠟燭,還得在燈籠下部折去半截篾條,留下這個孔不用糊紙。最后從田邊挖一小砣濕泥巴按在燈下端的節(jié)疤處,蠐蟆燈就做好了,只盼著天快黑了。
黃昏來臨,同院的小伙伴們爭先恐后地奔向竹林,選定那長得又高又直的一年青竹子,雙手抱竹搖了起來,邊搖邊齊聲高唱:“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嫩竹長,我和嫩竹一樣長!”
歡快稚嫩的童聲此起彼伏,響蕩竹林,自己的身子好像真的隨著搖動嫩竹在刷刷上長,搖得更起勁了,唱得也更響亮了,引來一批不大不小的青年男女,他們也來湊熱鬧,加入了搖嫩竹的行列,大家一起邊搖竹邊唱童謠,高高的竹梢被大伙兒搖得簌簌有聲,應和著童謠聲,大家都沉浸在搖嫩竹唱童謠的快樂氛圍里。
天終于完全黑了,大伙兒一聲吆喝跑回家里,把備好的半截蠟燭插進燈座,劃亮火柴小心翼翼地點燃蠟燭,燈一下亮了,散出紅紅的光,灑向周圍;锇閭冞汉戎e著明晃晃的蠐蟆燈,從四面八方匯集一起,奔向通往田溝的小路,霎那間,一條紅彤彤的火龍蜿蜒在夜色里,大家邊走邊高興地唱起來:
“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
大家吼叫著,碰撞著,在“蠐蟆燈,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的吼叫聲中,大伙紛紛把燈擲向路邊的水田里,有擲得遠的,有擲得近的,多數(shù)的燈擲出去斜斜地立在田水中,燈還亮著,有的立足不穩(wěn)倒下了,燈也熄滅了。一時間,那片水田里遠遠近近,稀稀疏疏地立著紅紅的蠐蟆燈,星星點點地倒映在水田里,地面的燈光和水中的燈光交相輝映,點綴在田野里,成了一道美麗的獨特夜景。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