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川大營和雞足山鎮(zhèn)上滄、白蕩坪白族正月接送本主活動是比較有特色和特點(diǎn)的民族民間信仰民俗文化。它是一種本主崇拜和本主祭祀活動。在此以大營鎮(zhèn)萂村正月“天子節(jié)”為例介紹其形成和活動盛況。
據(jù)傳:唐代南詔時期,趙善政、楊干貞在位期間,于農(nóng)歷正月十一至十五回故里過新年,分別在萂頭、邑尾、萂中、萂尾、黑家邑等村體察民情、與民同樂,他們了解到父老鄉(xiāng)親的生活十分艱難,過完節(jié),楊干貞攜隨從回到羊苴咩城,數(shù)日后,頒布了一道圣旨:免除萂村徭役和賦稅,乘船過洱海免交船費(fèi)。萂村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幅對聯(lián):“萂村無稅肅恭親口封正,南詔有旨干貞御筆揮成”(徭役、賦稅延至大理國時期被廢止,乘船免費(fèi)沿襲至清末民初廢止)。公元937年,后晉高祖丁酉天復(fù)二年通海節(jié)度使段思平率大軍攻占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干貞兵敗退位為僧,段思平改國號“大理”,唐南詔結(jié)束,宋代大理開始。干貞失國后,退位為僧,法號大悔,曾任雞足山寺院主持,后云游坐化峨眉山。后人為了緬懷他的功德,在村中建蓋寺廟,雕塑他的金身,把他回村過節(jié)的日期——正月十一至十五作為萂村人民永久性的歷史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逢這幾天,各村莊人人主動打掃環(huán)境衛(wèi)生,大小巷道煥然一新,家家戶戶喜貼對聯(lián),高掛大紅燈籠,美味佳肴盛滿餐桌,四方賓客云集萂村,呈現(xiàn)出一派歡樂、和諧、幸福的局面。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烈的節(jié)日,而萂村人過年卻有自己獨(dú)特隆重的方式。正月十一至十五是萂村一年一度的天子節(jié)。這幾天,萂村要舉行盛大的接佛儀式。所接的“佛”就是觀音老祖、天子趙善政、楊干貞和他們的母親、王后還有圣母老太。
萂村接天子儀式分工明確,按正月十一天子出門,正月十五天子回壇的日程安排,井然有序,由邑尾、萂尾、萂中、萂頭四村輪流組織迎送,黑家邑龍獅隊同時進(jìn)入?yún)⑴c各項接佛活動。
首先是邑尾村提前一天,在初十日,村民們早早就把文昌宮(天子行宮)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有的書寫對聯(lián),有的扎花剪紙,大門內(nèi)0著大紅燈籠,文昌宮廣場上空五色彩旗迎風(fēng)飄揚(yáng),村中蓮池會和洞經(jīng)壇的老者們,按照佛規(guī)禮節(jié),準(zhǔn)備好了各種演奏樂器,積極配合迎送天子儀式。依照傳統(tǒng)習(xí)俗,本年結(jié)婚的新郎當(dāng)晚抬著佛轎,天將黑時,“悄悄”地來到萂頭老公廟,把觀音老祖“偷接”回邑尾文昌宮大殿正中安坐(含意是敬仰佛祖和求子求孫保平安)。正月十一日早上,邑尾村獅龍表演接天子隊伍一切就緒,新郎官們早已把龍船(又叫“佛車”,為木制四輪車)和轎子裝扮一新,如同當(dāng)年天子出巡一樣;姑娘們身著最漂亮的白族服裝,人人英姿颯爽,手舞霸王鞭、金錢鼓;年輕的小伙子們穿上耍龍服裝,等候著恭迎趙善政天子。此時,主事者宣布:“吉時已到”,禮炮三響后,接佛隊伍開始行進(jìn)。頓時鑼鼓喧天,嗩吶聲響徹云霄,一路載歌載舞地來到萂頭老公廟,將天子趙善政及其母親、兩尊配神迎接到邑尾文昌宮內(nèi)安坐。
吃過早飯,邑尾接佛隊伍聚集廣場,人人懷著虔誠喜悅的心情,恭迎楊干貞國君,文昌行宮廣場內(nèi)外人潮涌動。這時,忽聽三聲炮響,號令發(fā)出,接佛隊伍同時涌動,鑼鼓聲,嗩吶聲,聲聲震耳,一路上邊走邊唱,跳啊,舞啊,一浪高過一浪。蓮池會、圣諭壇的老者們緊隨隊伍,手敲木魚,口念開路經(jīng):“我今出門登路程,來到路上封好神,四抬四轎四金剛,八抬八坐八天王;ü觼硪,一把鋼刀破鬼門,靜起來,慢起身,手扶仙花降魔神。上行下行,請到雷神,雷神請到,邪魔妖怪化灰塵”。當(dāng)隊伍行至橋上時,他們口中念道:“天子橋上過,細(xì)樂響盈盈,經(jīng)聲樂聲響,好比細(xì)樂聲”,一路來到萂尾廟中,向楊干貞天子虔誠祈禱,秉燭敬香,全體人員行跪拜禮,三叩首,恭請?zhí)熳悠瘃{至邑尾文昌宮。在開路先鋒官、財神爺、龍獅隊的領(lǐng)引下,接佛隊伍浩浩蕩蕩地踏上回程。邑尾村家家戶戶把早已準(zhǔn)備好的雞、鴨、魚、肉和楊干貞愛吃的魚拌菜捧到廟中敬奉,感恩天子浩德,祈求天子降福,保佑合村幸福安康。
正月十二日晚間,萂尾新郎同樣抬著佛轎,來到邑尾文昌宮內(nèi),“偷接”觀音老祖到萂尾。正月十三日早飯后,萂中接佛隊伍又是載歌載舞,一路歡歌笑語地來到邑尾文昌宮,將天子趙善政及其母親、保將兩尊共四尊佛像接到萂尾村廟內(nèi)供奉,天子楊干貞接到萂中文昌宮內(nèi)供奉。萂中蓮池會、圣諭壇按佛規(guī)禮儀秉燭敬香,虔誠祈禱,誦經(jīng)敬拜答謝天子。正月十四日,萂中接佛隊伍又來到萂尾廟內(nèi),將天子趙善政及其母親、保將四尊佛像接回萂中文武廟內(nèi)一起供奉。
萂村壩子為期五天的天子節(jié),四方朋友歡聚萂村,并和萂村人民一道,人人享受著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天都有獨(dú)具特色的表演,每天都有激動人心的場面,令人遐想不斷。但最為熱鬧、最為壯觀、最為隆重的就屬正月十五天子回朝這一天了。
正月十五日早晨,萂頭村男女老少忙著接佛的各項準(zhǔn)備工作,人人身著傳統(tǒng)節(jié)日盛裝,早早地聚集到萂頭財神殿廣場,恭迎天子回壇。待所有接佛隊伍到齊后,就按次序進(jìn)行各項接佛儀式了。
吃過“元宵”早點(diǎn),萂頭耍龍隊伍來到邑尾文昌宮,先把兩尊“圣母老太”接到萂頭財神殿內(nèi)安坐好后,就各自回家吃早飯了。
最繁雜、最隆重的要屬中午的“接天子”儀式。
早飯后,接佛隊伍人人懷著喜悅的心情、美好的愿望,又相聚在萂頭財神殿,準(zhǔn)備到萂中迎接天子回朝。一切準(zhǔn)備就緒后,接佛隊伍按次序正式出發(fā)。
首先是傳令官騎上大理名馬,身背黃色“令”字彩旗,和信使二人威風(fēng)凜凜、快馬加鞭前往萂中天子行宮報信。下馬后,拾級而上到文武廟大殿,行叩拜大禮后,面對觀音老祖和天子報道:“天子回朝地動山搖,逢山修路遇水搭橋,我不是真命天子,替吾代勞”。緊接其后是一群畫著“鬼臉”的兒童,他們相互手拉鐵鏈橫路前進(jìn),民間稱為“衛(wèi)伍”,其意在保衛(wèi)接佛隊伍秩序。此時,任何1、百姓只能靠邊行走。
緊跟其后的是古裝儀仗隊:高抬彩旗、龍虎榜、花瓶。彩旗隊中有三面大黃旗,一面畫有“圓形雙龍”圖,一面寫有趙善政國號“大天興國惠康皇帝”,一面寫有楊干貞國號“大義寧國肅恭皇帝”。幾面大旗迎風(fēng)飄揚(yáng),格外醒目。兩塊龍虎榜上分別寫著“回避”、“肅靜”,顯示天子神威;ㄆ恳粋(cè)寫的是“國泰民安”,另一側(cè)寫的是“年豐人壽”幾個大字,其意在祈求佛祖、天子、神靈降福,保佑合村百姓無災(zāi)無難,幸福安康。
緊接著是古裝表演隊。首先是喬裝的西游記四圣。傳說:唐僧、孫悟空、沙僧、豬八戒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時曾途經(jīng)萂村;其次是裝扮成漁翁(姜太公)、樵夫(武吉)、耕者(大舜皇帝)、讀生(楊震)等演繹農(nóng)耕文化的歷史人物。最后是“趙匡胤千里送京娘”(耍馬、耍鶴、耍蚌殼),“張果老倒騎驢”,“周文王訪賢”。喬裝張果老、趙匡胤、楊震等人物形象,象征萂頭村張、趙、楊三登大族姓氏輝煌的歷史。接佛隊伍就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浪緊接一浪涌來。
緊緊跟著的是龍獅表演隊。分別是萂頭青龍隊、邑尾黑龍隊、萂中黑龍隊、黑家邑青龍隊、東莊青龍隊。各村龍獅表演隊中的姑娘們,人人穿上最喜愛的白族盛裝,濃妝艷抹,個個英姿煥發(fā),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有節(jié)奏地踩節(jié)拍,踏四方步,她們宛如一只只展翅欲飛的燕子。小伙男兒個個生龍活虎,在鑼鼓聲、嗩吶聲的伴奏下,龍獅表演隊一隊緊跟著一隊,在引龍珠人的引領(lǐng)下,一路龍騰虎躍,翻滾騰空,如同“雄獅猛虎”,時而直入青天,時而勇猛直前,把萂村獨(dú)特的耍龍技藝表演到了極致。
接佛隊伍中最讓人感動的就是洞經(jīng)壇老者和蓮池會老奶奶們了。蓮池會的老奶奶們身著白族古裝,脖掛佛珠,手敲木魚,身背刺繡香袋;洞經(jīng)壇的老者們則身著白族禮服,手拈一對紅香,有的演奏古樂,有的高唱洞經(jīng)調(diào),數(shù)百人自覺排成四列隊形,隊伍長達(dá)1000多米,他們中有不少人已年過六旬(趙續(xù)胤老壇主93歲,有240多人都已年過80歲),但他們的虔誠和信仰使他們渾身有勁,煥發(fā)青春,這就是在民眾心中根深蒂固的精神力量。蓮池會、圣諭壇老者們一路彈唱演奏,口中還念念有詞道:“人為萬物靈,靈為萬物遷。人心本誠,因物所遷”。接著又念道:“遠(yuǎn)看佛,近看佛,佛中佛,阿彌陀佛”等1。擊罄聲、誦經(jīng)聲,聲聲不斷,此起彼伏。數(shù)里長的接佛隊伍和觀眾前呼后擁,人神共歡。
龍車、佛轎前面有金光閃閃的“萬民傘”引路,佛車上站著扶佛尊的本年剛結(jié)婚的新郎。小伙子們推拉著佛車在青石板巷道上嘎嘎作響,抬著佛轎,一路相互吆喝朝萂中方向的天子行宮走去。
接佛隊伍在開路先鋒官、開路財神的引領(lǐng)下,一路歡聲笑語,載歌載舞來到天子行宮(萂中文武廟),到了行宮后,各登參加接佛的男女老幼依次向觀音老祖和各位貴人請安朝拜。禮畢后,鞭炮齊鳴,鼓樂喧天,各村接佛隊伍一齊開始各種狂歡表演。舞龍戲獅,耍鶴翻蚌,民歌聯(lián)唱聲直沖云天,霸王鞭飛揚(yáng),綢扇翩躚,文武廟廣場成了人的海洋、花的海洋。
這時,忽聽三聲炮響,吉時已到,傳令官高聲發(fā)出“起駕回宮”的號令,先鋒官帶著兩名信使,騎大理赤兔名馬,英姿威武地沖出行宮廣場,返回天子廟報信。此時,一群剽悍的小伙子你追我趕涌入殿堂,爭先恐后地將觀音老祖和五位貴人按座次雙手捧入龍車和佛轎內(nèi),誰先搶到佛像(“搶佛”諧音意為“搶!保笞忧髮O之意),就意味著搶到了“!,求到了子孫,這鼓舞著他們年年如此,奮勇爭先。這時,所有老者們面對佛車、佛轎,齊聲念道:“佛至西天大圣神,燃燈姊妹上天門,國王佛至真心說:一、二、三、四、六轎行,開轎本師佛!
接佛隊伍席卷著狂歡的浪潮,一路縱情歌唱,表演歌舞踏上回程。這時,邑尾萂頭大村的男女老幼早已恭候兩旁,大小巷道人潮涌動,各家各戶在大門口擺上香案供品,燃放鞭炮,恭迎觀音老祖、天子和各位神尊回壇。觀音老祖、天子和各位神尊在大殿內(nèi)安坐好后,龍獅歌舞各種表演又掀熱潮。佛歸禮儀結(jié)束,各表演隊伍陸續(xù)散去之后,洞經(jīng)會開始演奏,蓮池會開始拜經(jīng),一起念道:“天圍傘,圍天傘,出像佛,看見佛,遠(yuǎn)看佛,看來佛,三圣佛,佛中佛,釋迦牟尼佛”。緊接著,各家各戶捧著供品上廟中虔誠地上香敬獻(xiàn),沉浸在狂歡浪潮中的祥和的萂村漸漸地恢復(fù)了寧靜。萂村的天子節(jié),年年呈現(xiàn)出“歌舞升平迎佛會,萬紫千紅慶盛世”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