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爾嗬是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種祭祀歌舞,它的藝術(shù)價值、民俗學(xué)價值、人文價值和史料學(xué)價值彌足珍貴。已被列入湖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親人去世,本是一件令人悲痛的傷心事,誰會在此時擊鼓踏歌至通宵達(dá)旦?然而,在巴東縣野三關(guān)、清太坪、水布埡等土家族聚居的村鎮(zhèn)山寨,就有這樣一種奇特的“喪事喜辦”的民俗:在這些地方,一旦土家老人亡故,親朋好友往往不約而同趕到孝家靈堂,參加跳撒爾嗬,借此為死者親屬排憂解愁,慰藉亡靈。人們在孝家靈堂跳撒爾嗬,一跳就是兩三個夜晚,直到送亡人上山時為止。這種喪事喜辦的形式,在當(dāng)?shù)亟凶觥盁釤狒[鬧陪亡人,高高興興辦喪事”。
按照土家人的習(xí)俗,喪家在老人去世后,孝子首先要跪在亡者床前,燃燒一種當(dāng)?shù)刂圃斓暮艽植诘狞S色草紙,土家人稱之謂“落氣紙”。在將亡人裝殮入棺后,即燃放鞭炮或派人翻山越嶺去告訴親朋好友,叫做“報信”,親友及鄉(xiāng)鄰在得到報信后,即從四面八方趕到喪家,有的親友鄉(xiāng)鄰要走幾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路,不管多晚,打著火把也要趕到喪家,土家人稱之謂“奔喪”。前來奔喪的親友至家,會對孝家后人說一聲:“恭喜你盡孝噠!”
孝家把靈堂設(shè)在堂屋里。靈柩前的四方桌上供奉著紅色的靈牌,靈樞上鋪著紅色的繡花絨毯。跳撒爾嗬所用的牛皮大鼓就置于靈柩前的桌子旁邊,靈柩前的空地就是人們跳撒爾嗬的地方。
跳撒爾嗬,又稱“跳喪”、“打喪鼓”。土家族跳撒爾嗬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隋書·地理志》中記載的“繞棺”。到唐宋時期,撒爾嗬已基本定型,唐樊綽《蠻書》載:“初喪,鼓以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此乃盤瓠白虎之勇也!敝猎髑鍟r期,地方史志對撒爾嗬的記載更為完備:“舊俗,歿之日,其家置酒食,邀親友,鳴金伐鼓,歌舞達(dá)旦,或一夕或三五夕!保螒c《巴東縣志》)
用亦歌亦舞的方式悼念死者,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在長期生產(chǎn)與生活中所形成的獨特習(xí)俗,它不僅是一種民俗,也表現(xiàn)了巴人特有的生死觀。
土家人把喪事稱之為“白喜事”。他們所跳的“撒爾嗬”,歌乃高亢歡快之曲,舞系豪邁雄健之風(fēng),無悲痛哀傷之感,講求的是“歡歡喜喜辦喪事”,“高高興興送亡人”。
這一切都緣于土家族古老獨特的生命意識和人生觀。即靈魂不滅,生命永恒,生與死是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的自然轉(zhuǎn)換,死亡是舊生命的結(jié)束,同時又是新生命的開始,生與死是人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