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面是一種可蒸、可煮、可炸的魚制食品。還地橋魚面采用上等鮮魚,最好是鱖魚,配以紅薯精粉,精鹽,經(jīng)過揉、搟、蒸、切等傳統(tǒng)工藝制成。
民間傳說:一說,南宋嘉定年間,鐵拐李和呂洞賓二仙云游楚地,下榻還地橋,受到了老板姓的熱情款待。二仙為酬謝盛情讓老百姓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就傳授了以當(dāng)?shù)仵r魚和紅薯為原料,制作魚面配方和工藝技術(shù),此后,民間制作魚面之風(fēng)千年不衰,成為楚地名產(chǎn)。二說,清乾隆年間,還地橋宜家贊村黃泰豐商號的大老板黃富瑞入川做生意,吃了這種捶魚面后贊不絕口,就向當(dāng)?shù)厝舜蚵犞谱鞣椒,捶魚面就這樣來到大冶還地橋落戶了。
還地橋魚面是采用國家級無公害水產(chǎn)養(yǎng)殖示范區(qū)——黃金湖的上等鮮魚,配以紅薯精粉,精鹽,經(jīng)過揉、搟、蒸、切等傳統(tǒng)工藝制成。鮮魚最好是鱖魚,鯉魚次之,于今多用鰱魚。先將純魚肉切成薄片,把芍粉撒在案板和魚片上,用小木槌在魚片上輕輕捶打,待魚片捶得很薄之后,切成面條,即可下鍋烹調(diào)。這叫現(xiàn)做現(xiàn)吃的新鮮捶魚面。這種面可以曬干或放在大鍋里烤干儲存,這叫干捶魚面。
還地橋魚面的制作方法不斷改進。現(xiàn)在不用捶打,而是將鮮魚去頭、刺,用刀刮成魚泥,加入芍粉柔和成面粑,再用搟面杖搟成一大張薄餅,放在鍋內(nèi),用文火烘烤,烤到稍帶黃色時,拿起來攤冷,切成面條,可現(xiàn)吃,也可烤干或曬干儲存;或者,將魚泥,加入芍粉調(diào)和成糊后,放在特制方型盤中,上籠蒸熟,起籠攤冷,切成面條,烤干或曬干儲存?zhèn)溆谩?
魚面是宴席上很受歡迎的珍品,把揉和好了的捶魚粑搟成薄餅,切成春卷皮形,包上肉泥制作的餡,放在蒸籠內(nèi)蒸熟,擺在大菜盤上面,加上佐料,色香味俱全。魚面可以做湯,可以用來炒菜,下火鍋,油炸后澆上湯汁,也可以像煮面條那樣煮著吃,食用方法多樣,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