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劇大戲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明中葉已形成,嘉靖年間已有劇本流傳,她保留了很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和明代弋陽腔的唱法。在發(fā)展過程中,又不斷吸收大鑼鼓音樂,廟堂音樂和民歌,歌舞。唱腔、表演豐富多彩。近百年來,深受各階層群眾所喜愛。
歷史上,饒平稱戲劇之鄉(xiāng),曾有過“欲覓名角到東界,欲覓好弦到饒城”之說。從事戲劇藝人眾多,且出過不少技藝超群,為群眾所樂于宣揚(yáng)的人物。據(jù)1955年調(diào)查,單東界的戲劇藝人,上世紀(jì)的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比較知名的不止百名,如二、三十年代就有“老丑居”(大埕溪美人),于“老正和”擅演《三大腳嫁》《阿籮掌番梨》。“烏面乖”(大埕湯厝人),于“中正順”擅演《五臺山》焦贊一角!版(zhèn)城旦”(東界紅花人),于“老正順”擅演《莊子破棺》。四十年代則有“老丑白”(東界紅花人),于“老玉梨”擅演《標(biāo)準(zhǔn)皇后》。四十至五十年代則有“清泉丑”(東界神前人)。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