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的風俗習慣,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和漢族交錯雜居,受其影響,有的和漢族相似或相同,但仍保留著本民族自己的語言和很多獨特的奇風異俗。
服飾
“畬民無寒署,皆衣麻,婦女跣足椎髻,以斑爛布包竹筒綴以珠蒙其首,腰著獨幅裙!惫艜r,畬族男 裝一般為帶襟的無領(lǐng)靘麻布短衫,女 裝多為自織的青藍色麻布。婦女衣服的領(lǐng)、袖口和右襟鑲有花邊,頭發(fā)從后梳成螺式截筒高帽式盤在頭上,發(fā)間環(huán)系紅色絨線,結(jié)婚時并沒有戴鳳冠,插有銀簪。男女勞動時有圍身裙。到了近、現(xiàn)代,畬族男子的服裝與漢族差不多。婦女在結(jié)婚或節(jié)日時,衣著仍保持畬族的特色,頭戴鳳冠,足著花鞋,身穿花邊衣服,腰系花帶。鳳冠是以紅布包著附有銀色的竹筒,置于腦后,護以發(fā)髻,再盤繞著緊緊的石珠串,髻旁插有銀釵,俗名鳳釵或鳳桃。衣服都用自織苧麻布制成,喜穿青、藍兩色。闊領(lǐng)大袖,衣襟和袖口都鑲有美麗的花邊。
婚姻
畬族的家庭,歷來以男子為中心(家長),女子婚后從夫居,所生子女從夫姓,由于婦女一貫參加勞動,在家庭中地位較高,享有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他們都是一夫一妻制的,但結(jié)婚或離婚比較自由。畬漢之間過去不準通婚,是家庭中一條家規(guī),由于姓氏少,所以同姓不- 和五代以外通婚現(xiàn)象較普遍。解放后,畬漢之間也有通婚的;橐龅木喗Y(jié),主要有父母包辦,男女半自由,招女婿、領(lǐng)童養(yǎng)媳四種方式。這種封建性婚姻是受漢族影響的,他們多數(shù)是在勞動中通過唱歌、互相戀愛,同時取得父母的同意,托人做媒成婚。因為可招女婿,所以重男輕女的思想沒有漢族那么嚴重。招婿結(jié)婚時和漢族相反,女方要給男方送禮物或錢給男方,作為男方父母的養(yǎng)兒金,或叫被裙錢。它的嫁妝極簡單,除一只高腳柜外,都是用鋤、鐮刀、笠帽、棕衣、犁耙等,富有之家還有牛陪嫁的。男方娶親前幾天,把禮物送到對方去,要請一位男的歌手(俗叫行郎)和一位既善于唱山歌、又會當廚師的(俗叫赤郎子)同去,當晚女方要請來善歌的姑娘,要和“行郎”“赤郎子”對歌,雙方各展其才,引吭高歌盡情歡樂,所唱山歌都是有意義的、吉祥的內(nèi)容,一直唱到天明。第二天,女的坐轎去男家,上轎時,由女的親哥抱著上轎,上嬌時孕婦不能近前,到了男家下轎時寡婦不能近前,認為上轎見孕婦、下轎見寡婦是極不吉利的。到了男家拜堂成婚,喜宴散后,有的還舉行賽歌會,有的對唱,有的獨吟,婚后二、三天,夫妻雙雙下田勞動,一個月后,夫妻一同去女方的娘家。
喪葬
畬族喪葬儀式與漢族有相同之處,采用土葬,也搞祭吊死者活動。第一、對死者有上壽的老人要做“功德”(又叫做齋),門豎一幡,上 書 死者姓名,靈前雜列雞黎,畬婦七八人,團棺坐員,用麻干為格,高闊尺許,外糊以紙,中置紙綻,名之曰庫,并持竹鞭甑,且鞭且……。形式很隆重,有的做三日三夜,有的做七日七夜,參加做“功德”的祭師的幾人到十幾人,都是有專業(yè)本領(lǐng)的人,他們穿上祭服長衫,邊念邊舞,手舞足蹈,在死者靈前不斷誦祭詞,為死者解救在“地獄”之痛苦,表演動作很緊張,如“沖破十八層地獄一段”。第二、對死者的哀念以唱山歌來表達,一群親人圍在死者棺材邊,邊哭邊唱山歌,悲歌隨編隨唱,內(nèi)容豐富多樣:有的表示對死者的懷念;有的復述死者生前做過的好事;有的懺悔對死者生前照顧不夠;有的表達死者離世后悲痛的心情;也有的是親人之間譴責對方對死者不是之處,而引起反駁的對唱等,都用山歌形式唱了出來。常常是哀歌唱到天亮,或連唱好幾天。第三、送給死者家屬的東西都是米、錢、香紙等實物,來接濟死者家屬用于喪事的費用。一切使用由族長辦理使用,子孫不得干涉。歷來相沿成習,至解放后,喪葬都筒化了。
據(jù)畬民相傳有懸棺之例。傳說他們的祖先“狗頭王”在鳳凰山打獵時,不慎山羊撬落在山谷樹丫上,其子孫望著樹丫上的遺體,守尸三天三夜,忽然“狗頭王”的遺體飄到白玉棺材里,說是天上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入土,于是便用車輪和繩索把玉石棺吊在鳳凰山懸崖峭壁空中安葬,后來世代沿襲,祖先逝世后都以懸棺下葬,這傳說在福建的周寧、福鼎、福安、屏南等縣的畬族地區(qū)都有流傳。
畬民死后的謚字:雷姓分大、小、百、千、萬編行次為死后謚字;藍姓則分大、小、百、千、萬、念字行次,較雷姓多一字。行次列序以此周而復始。
節(jié)日
畬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和當?shù)貪h族大致相同,主要有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過年等八節(jié)。其中以端午為特別重視。男女都穿戴上自己最心愛的服飾、聚集在一起舉行賽歌,十分熱鬧。與漢人有不同的習俗如下:
大年初一早晨開井取龍水,由肖龍的人拜井公婆,拜后揭開井蓋放黃糖于井中,然后家家戶戶拿汲水桶打水,盛于各自的水缸里,以示飲了龍水一年如龍健。上午八時開始放牛,牧童提三炷香三張銀紙去拜伯公婆,保佑耕牛平安:大崗上,細崗落,順到家。上午九時,凡得新丁(生孫子)的人,須挑著供品,招呼村民吃“菜生”,用柑餅一盤、茨生一大盤、蒜莖、豌豆、付干等放在茭藶內(nèi)拜千秋公。拜畢,不分老幼蹲在地上茭藶邊吃之,表示一年萬事千來,事事勝意,添丁發(fā)財。
元宵節(jié),從正月十一日起至十五日,家家戶戶輪流拜老爺。正月十五那天,新娘要穿新衣,著新裙,由家婆提燈籠在前帶領(lǐng)去各祠堂拜祖,祈禱生貴子,食丁桌時新娘要坐首位。
招兵
畬族過去有“招兵”活動。相傳是為紀念祖先“狗頭王”,歌頌他上茅山學法,過海打番兵的英雄事跡。這個活動,每五年一次,時間在每年年終十二月廿四日以前奪吉日舉行,連續(xù)兩天兩夜,或三日三夜,地點在祠堂前搭的高臺神壇,用桌子圍成圈,插上五幡旗,以族長為首,請法師主持,先向曠野跪拜祖先“狗頭王”。法師作法時,口中念念有詞,吹牛角,如擲有勝茭(一陰一陽)時,則表示兵馬已到。通過祭祖祈求圖騰庇佑,扶正驅(qū)邪,使五谷豐登,人畜興旺。過去鳳凰山還分“請兵節(jié)”和“送兵節(jié)”兩個節(jié)期。1993年12月25日,鳳凰李公坑曾舉行一次,有八個畬族管區(qū)代表都趕來參加,F(xiàn)形式有所改變,但性質(zhì)依舊。
祠堂
畬族很重視祖祠的建設(shè),祀祖以示不忘本。藍屋村于明萬歷五年(1577)藍宗琛為其祖父藍肇基(名寬,謚逸仕)始建“衍慶堂”祖祠,祀奉始祖大興公神位,到了十一代又建篤慶堂,十四代攻壁又建善慶堂。祠堂有祠產(chǎn),收入作為祭祀用,祭期定春秋兩季,有時冬至、端午也各舉行一次。祠堂有宗祠、房祠,設(shè)有族長、房長,分別由族中輩序高、年齡大、具有一定威信的人擔任,常年主持祭祀儀式,管理族內(nèi)、房內(nèi)公共事務(wù),處理族內(nèi)外各種糾紛事件。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