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節(jié)賞燈,習俗久遠,民間有百屏花燈歌:“活燈看完看紗燈,頭屏董卓鳳儀亭。貂蟬共伊在戲耍,呂布氣到手捶胸。二屏秦瓊倒銅旗,三屏柳素射金錢百屏拜壽郭之儀”。據(jù)《饒平鄭氏族譜》記載:“世居漠山(大澳)六世祖清隱公寓南饒,一年元宵到甕城余氏大祠觀燈,被嗤鄉(xiāng)下佬,歸而散資財助族人遷居甕城外,后購得花園遺址建大宗祠,年年上元必升滿棚活燈”。鄭氏清隱公是明弘治時人,由此觀之,黃岡上元賞燈,于明代就已盛行。
黃岡紗燈分企燈和活燈兩種,其制法:企燈以鍍鋅鐵絲扎稻草為骨架,以漿糊涂上廢舊紙,再用絲紙扎成人形,然后根據(jù)不同角色,以絲、綢、布、紙、亮片、珠、金線及其他飾物,間以描繪,剪貼為袍服盔履,裝上潮州浮洋出產(chǎn)泥塑彩色“人頭”而成;顭魟t要在身及肩嵌上竹管,中間裝上鐵絲或竹片,使頭與手能轉動。棚中則置大輪3個,套以牽引大索,聯(lián)接拖動竹條,每尊“丁”都縛小繩于竹條,大索一拉,全棚走動,再拉則復原位。
黃岡紗燈最具特色是:工藝細致,造型美觀,身段和活動與真人酷似,舉手投足有舞蹈感,穿戴飾物華麗,一折一皺皆極自然灑脫,栩栩如生。
祠堂掛燈,都是身長七寸,廟寺掛燈,一般五寸,還有三寸;顭粢造`活勝,企燈以細膩勝。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