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嘴獅舞(調獅子)是崇明獨特的民間舞蹈。舞蹈中的獅子造型獨特,嘴巴扁長,面頰朝里凹得幾乎不見顴骨,兩只眼球朝外突出,全身披著長毛。
其舞蹈動作獨特,始終是慢慢吞吞,搖搖擺擺,沒有獅子那種勇猛粗獷的表演,而是著重表演了吃小孩的過程。除了一名引獅人以外,獅子的表演主要由兩人合作進行。表演時,前一人手握獅腮柄,控制獅頭及前半身,后一人半身前傾90度,兩腿半蹲,兩手平伸,手心相對,控制獅子后半身。表演程序大致為獅子游場地、游凳角、跳凳、跳桌子、吞吃小孩。調獅子時用《花七句》、《走馬鑼》、《長板》、《六字鑼》等鑼鼓曲做伴奏,但表演中,表演者比較自由,伴奏者必須依據表演者的動作和速度處理節(jié)奏快慢。
調獅子還有一個風俗特點,每逢調獅子前后都要舉行一種“接獅子”和“送獅子”的祭祀儀式,每當調獅子前,調獅子班全體人員要扛著獅子,一路吹打十番樂器,很莊重地到城隍廟堂,由頭領在佛象前上十二支紅灶,燒上一柱香,然后將獅子皮披在身上,面對佛象叩拜十二下,拜罷后方可進行表演。從元宵到二月初二是調獅子的大忙之際,等過了這段時間,調獅子成員還得到廟里還愿,燒香叩頭,以求來年風調雨順,百姓太平,這種儀式稱為“送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