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上官的獅子表演屬于北派獅舞中的“武獅”,是清代中晚期流傳于山西省侯馬市鳳城鄉(xiāng)一帶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逗铖R市志》載,康熙五十年(1712)南上官創(chuàng)辦義學時,曾有本村王于鎬等人請過獅子舞來慶賀。據(jù)老輩藝人回憶,舊時每逢春節(jié)、元宵節(jié)期間,人們便舞起威武的雄獅,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南上官武獅表演以鑼鼓和鈸為伴奏,集歌、舞、樂、雜技于一身。所舞獅頭系竹篾扎成,皮用染成黃色的羊毛制作。小獅一人舞,大獅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黃色獅褲和金爪蹄靴,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表現(xiàn)出雄獅的威武雄壯。武獅表演共分為三個部分:首部為“引獅舞”,在鼓鈸的配合下,八位引獅郎手持繡球歡快舞動,粗獷豪放的舞步,為后面武獅的出場渲染氣氛;中部為“獅舞”,一般每個“引獅郎”逗引一只獅子,八只大獅子張開血盆大口,飛撲跳躍向“引獅郎”奔來,隨后是可愛的小獅子翻滾上場,表現(xiàn)了作為百獸之王的威武雄壯。樂隊用鑼鼓和鈸奏出輕、重、緩、急的節(jié)奏,鼓聲震天,表現(xiàn)出威武和生動的場面;尾部為“登山飛人舞”,場上的方桌和梯子分別代表高臺和高山,表演中兩只威武的雄獅縱身躍上方桌兩角,將“引獅郎”圍在方桌中央。“引獅郎”為逃離獅口,不停向上攀登,雄獅也緊追不舍。當“引獅郎”登至最高處時,頭朝下沿纜繩滑下,雄獅也從八個方向飛身跳下地面,將整個表演推向高潮。演出過程驚險刺激,險象環(huán)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尚武的精神風貌。
南上官武獅表演以精湛的表演技藝,粗獷豪放的演出風格和緊張刺激的場面,受到當?shù)乩习傩盏南矏郏哂泻芨叩乃囆g價值、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