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玄灘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俗稱“耍獅子”。獅子在人們心目中視為瑞獸,象征吉祥如意,從而通過舞獅活動寄托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玄灘獅舞是瀘縣漢民族民間傳統(tǒng)舞蹈的代表作之一,它有固定表演套路、基本舞步和步形、基本伴奏形式,屬中國獅舞中北獅派系的武獅流派。2009年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據(jù)《瀘縣志》記載:“明末清初,縣域內獅燈盛行,常與龍燈、幺姑燈結隊表演,新春佳節(jié)多為走街串戶演出”。在清朝乾隆時期,瀘縣境內耍獅子非常流行,出現(xiàn)了高臺獅子、地獅子,搬打獅子等流派,表演上分為文獅和武獅兩大系。道光年間,瀘縣里仁鄉(xiāng)龍得章藝人在玄灘獅舞自身藝術的基礎上學習提煉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中堂獅子、高蹺獅子、搬打獅子等的精粹而自成一派,形成了現(xiàn)在玄灘獅舞的芻形,成為了當?shù)赜忻摹褒埅{子”。后來李世玉師從“龍獅子”的弟子王道昌習藝,得以真?zhèn),并將其發(fā)揚光大,逐步規(guī)范其套路,固定其基本舞步和步形,并系統(tǒng)了獅舞演出的流程。從騰云駕霧到猴子表演,從和尚出場到獅子舞蹈,加上了高臺獅子、鉆火圈、吐火、疊羅漢等民武藝表演,引用了“小耍”等木偶劇,使整個玄灘獅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五彩繽紛。同時也增加了玄灘獅舞的表演難度,豐富了表演的驚、險、奇、絕、美的內涵,成為了瀘縣漢民族民間傳統(tǒng)舞蹈表演的寶貴文化遺產,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瀘縣玄灘獅舞屬中國獅舞北獅中的武獅流派,獅子造型酷似真獅,一般以雌雄成對出場表演。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綠結者為雌獅。玄灘獅舞表演時,常配有一對小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愛哺小獅,盡顯自然和諧之美趣。根據(jù)表演場面和內容需要,另設有猴子、和尚等參與表演,以體現(xiàn)玄灘獅舞表演特色,增強看點。特別是獅舞表演,它經(jīng)過150多年的傳承發(fā)展,具有獨特的藝術個性和豐富的內涵。
玄灘獅舞由音樂、舞獅、武藝三個部分穿插組成。
舞獅場面熱烈狂放,表演的套路多為模仿獅子習性為主,既有獅子嬌憨可愛,嬉戲玩耍,又有其兇猛彪悍,威武矯健的特點,F(xiàn)已規(guī)范的有:獅出洞、伸腰、伸腳、刷洗、尋物、吃果、跌撲、翻滾、過橋、上肩、上腿、倒立、單立、跳躍、搔癢、梅花樁、雙獅搶球、接拋球、空翻前座、高蹺等20余種套路。其套路表演時穿插動作,模仿形體非常逼真,形如一頭活獅子在運動。玄灘獅舞通過長期的表演和積累,整理出了獅子舞的基本步型和步伐;静叫蜑楣、馬步、虛步、跪步、跳步、搶步、碎步、追步、麒麟步、蟠龍步和大小兩移步共10余種;静椒ビ校候v、挪、閃、撲、旋、躍、翻、滾、臥9類。基本步型和步伐的配合,使其真正地達到獅舞的境界,把無意識的動物升華到了有意識的人物化,增強了獅舞的藝術魅力。特別是在舞獅過程中,運用了獅子的眼、耳、口、四肢和全獅的形體,表現(xiàn)了獅子在活動過程中的“喜、怒、哀、樂、醉、睡、驚、疑、怕、探、戲、盼”12種情態(tài),體現(xiàn)獅子的心理活動表象在姿體語言上,實為一絕。另有高臺獅子、高蹺獅子也是玄灘獅舞的兩大絕活,驚險絕倫,顯示出非凡的藝術魅力。高臺獅子表演時可重迭8張桌子,足有6米高。特別是!坝『稀豹{舞時,桌子采用的是腳對腳的重選方式,獅子在最上層的走梅花樁,極具驚險。玄灘獅舞在表演中常以猴子,和尚穿插進行,表演民間武藝,耍云時跑踢、旋子、前空翻、后空翻、側空翻、迭羅漢、鉆火簾圈等絕技,精湛高雅,常使觀眾喝彩鼓掌。和尚表演步伐輕盈,嬉戲俏皮,表演生動,常與觀眾調侃、交流,經(jīng)常能夠讓觀眾捧腹大笑,開懷至極!巴禄稹北硌莞窃讵{舞中融入技巧,在特技中滲透文化,堪稱一絕。
整個伴奏樂器為川劇鑼鼓,體鳴樂器有堂鼓,大鑼、大鈸、馬鑼、小鑼、小镲。獅舞武藝表演時不用小鑼、小镲,打擊樂曲牌為《獅燈會》、《獅子滾》等,和尚表演和小耍時用小鑼、小镲,不用馬鑼,其曲牌為《出堂口》、《雙人轉》等。獅舞表演時音樂熱烈奔放、節(jié)奏明快,和尚表演時音樂嬉戲俏皮、悠揚舒緩。整過表演場面張弛有度,快慢鋪陳。
玄灘獅舞在表演中,驚、險、奇、絕、美高度統(tǒng)一,完美展現(xiàn)。玄灘獅舞的另一亮點即為表演中集獅舞和民間武藝為一體,耍云、民間武藝、小耍、吐火、鉆火簾圈、疊羅漢等節(jié)目,把民間精堪武藝與傳統(tǒng)獅舞巧妙地結合起來,使觀眾在驚險中得到舒展,在獅舞中得到愉悅。玄灘獅舞運用了川劇鑼鼓作伴奏,使音樂、舞獅、武藝相互融合,交相輝映,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也使玄灘獅舞長盛不衷,經(jīng)久流傳。成為了瀘縣漢民族民間傳統(tǒng)舞蹈的代表作之一,實為中國傳統(tǒng)舞蹈的寶貴文化遺產。被許多專家和內行認定為,“有豐富的神態(tài),獨特的舞步,威武的獅型和悅耳的伴奏”。
玄灘獅舞道具、面具等的制作均是手工制作。獅子多用竹扎成獅頭,用彩紙和彩布裱背,用顏料繪制而成。獅頭上的嘴、眼、耳可以活動,以便于表演獅子的各種情態(tài),獅身用布貼上絲或獸毛,著上顏色,使之形體極象獅子。猴子、和尚的面具也是由厚紙殼定型彩畫制成,其他云、火簾圈等均由手工制作而成。舞獅人的服裝均穿自制的仿獅毛的衣服和褲子,形是獅子的四條腿。耍云的表演者著對襟衣服,下裝黃色或蘭色。猴子著黃點緊身服裝,和尚著黃、綠色長衫,手持紋掃和羽扇。樂隊著白色對襟服。
瀘縣玄灘獅舞是漢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是漢民族民間傳統(tǒng)舞蹈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民間舞蹈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在其表演套路、基本步形步伐、表演情態(tài)及其伴奏等方面都是有極強的個性和獨特風格,在瀘縣眾多獅舞表演中極具代表性。瀘縣玄灘獅舞符合民間傳統(tǒng)舞蹈藝術的產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它的整過發(fā)展過程,合拍于歷史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的需求。它的發(fā)展過程見證人民群眾的生活歷程,體現(xiàn)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研究瀘縣社會發(fā)展、進步和文明進程,以及瀘縣千年來在民俗學、社會學、類美和人類學等方面的重要依據(jù)。瀘縣玄灘獅舞演技精湛,極具美感,所以在人民群眾中流傳十分廣泛。它已由喪事演出發(fā)展到婚嫁迎娶、賀歲宴請、開業(yè)慶典和節(jié)日表演,成為瀘縣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