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金山獅舞始于清同治末年,興于光緒年間,流傳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
上金山舞獅的獅頭鼻梁上有“王”字,無毛、無崽,青黃兩只,既像獅又像虎,故被村中百姓稱為“虎頭太師獅”。兩只獅子的盔頭上各鑲有二十八個蝸牛,代表二十八宿;每個獅頭上有十二個鈴鐺表示十二生肖或十二月份組成,清脆嘹亮的銅鈴響聲各不相同,象征天人合一的盛世浩天氣氛。獅皮不同于民間普通的舞獅,為青黃二色細棉布配白布縫合而成,面上縫合南牛毛鱗片若干,使得獅子的外型更貼近于自然。獅舞的伴奏樂器為兩個特制的銅甕筒。
上金山獅舞的組織載體是“承緣善會”,獅舞表演時最前面打著“承緣善會”的 。接著是“回避肅靜”四個大字組成四面方旗,警示不祥氣氛讓路通行。跟著是掛有青黃二色繪有獅子圖案的四方旗,以示四面八方。兩個特制銅甕筒,吹起來聲音驚天震地,圓形甕筒代表天圓地方。在銅甕筒的伴奏中,獅子開始表演。獅頭上的十二個銅鈴聲與銅甕筒的吼聲合為一體,剛柔相濟、和諧美妙。兩頭青黃獅子演藝套路別具一格,各領- 。最主要的舞蹈動作有:四大套、跳三步、敬神拜廟、三鞠躬,演員各具絕活,如:單作輪、套峪、軋滾、上高桌、過板凳等,F已挖掘整理出五大套共67個舞蹈動作。
上金山獅舞充分體現出表演方面的藝術價值、道具上具有的審美價值、內涵的歷史文化價值和人民群眾娛樂生活的價值。
上金山獅舞歷經百年興衰傳承至今,由于舞蹈動作難度大,學習困難;獅子盔頭制作工序精細、復雜,給傳承、發(fā)展帶來很大困難。目前,密云縣正組織力量對上金山獅舞進行挖掘、整理,并制定了保護傳承規(guī)劃,努力使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能夠得到傳承、發(fā)展。
2007年6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二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信息來源:區(qū)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