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鐵技藝,連云港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
連云港的打鐵工藝簡單,多靠口傳心授。打鐵用的地方,也稱“鐵匠爐”。去“鐵匠爐”打制一件鐵具,先是選料。要看“單”下“菜”,打制什么東西就“依葫蘆畫瓢”選料;然后,進行加溫;先把鋼材或者鐵件,放入火爐煉紅,拿出鍛打平薄后,接著就是“畫樣”;在鐵板上畫出樣圖,用鑿刀割出樣品,之后的工序就是“錘打”;等到鐵器燒紅,師傅就把它移到大鐵墩上,拿小錘開打,徒弟拿著重錘跟著打。錘打要均勻,特別是刀具,刀口既要平又要薄。有時,需要把樣品錘打好后又再修改成形,跟著上沙輪或沖把整個產(chǎn)品車光滑。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冷處理,用煽火箱將爐膛的焦炭或木炭燒紅,將車好的產(chǎn)品插入火中,待產(chǎn)品燒紅到一定程度用鐵鉗夾住產(chǎn)品,把刀口放入水中,快速來觀察,如果刀口太白,說明處理得太硬,用起來容易崩裂,太藍就是太軟,用起來容易卷口。鍛鐵所用的器具有鍛鐵爐、大、小鐵錘、鐵氈、風箱,以及焦炭、生鐵等主料,F(xiàn)在一般鍛造的產(chǎn)品有八角錘、鋼釬、篩條、鐮刀、菜刀、加力杠、材釘、農(nóng)具產(chǎn)品、九股叉等。鍛鐵技藝的傳承既有家族傳承,也有師徒傳承。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